新文化运动中的《京报》附刊(1919—1922).pdfVIP

新文化运动中的《京报》附刊(1919—1922).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文艺附刊作为集文学性和新闻性于一身的传播媒介,具有文学杂志和报刊 的优点,一方面是把杂志上宣扬的文艺主张以更为平等、大众的方式与公众见 面,另一方面则是使报纸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不再仅仅专注于新闻转而积 极地传播文化。对构建现代公共话语空间以及文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成绩更是突出。 本文主要讨论四大副刊之一的《京报》附刊(1919—1922)。作为独立报人 创办的《京报》及其附刊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使他日国民进步”,在新文化运动 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一面。具体说来,《小京报》、《青年之友》以及后来的《戏 剧周刊》等都专注于戏剧的推广和研究,为中国话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 忽略的贡献,培育了专门的戏剧研究人才。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早期,进步与 保守的力量在这里形成了交锋,两者之间的这种交锋为我们从原生态意义上了 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提供了一个场所。《京报》附刊还致力于对各种主义、思潮 的引进和绍介,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更是它一直的关注重点。它是中 国最早向民众介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报刊之一。除了对各 种主义、思潮的关注以外,它也重视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研究。它关注的问题涵 盖的范围特别的广,举凡教育、宗教、经济、社会、科学问题等等。 同时,它不但大力地提拔青年人担任报刊的编辑,还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提 供了一块写作的园地,像庐隐、叶圣陶、傅东华、易家钺等都与《京报》附刊 有过紧密的联系。许多从《京报》附刊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后来加入了文学研 究会等进步团体。更为重要的是,它与青年学子合作,共同举办附刊,使得“社 会上限于年龄经济不能入校者,各得求知识于报章”。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京报》附刊改变了报纸副刊的言说方式,从居高临下 的灌输政论性的文字变成了平等的讨论文化、文学的场地。这个过程同时也是 传播方式逐渐变换的过程,使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其中,改变了文学接受的 方式,通过与文学团体的联合,参与到了新文学的建设中来,为文学秩序的形 成贡献了一份力量。 所以本文认为,五四“四大副刊”指的应该是 《京报》附刊而不是《京报 副刊》,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抹杀《京报》早期附刊的成绩,更能体现出“四 大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对待《京报》及其附刊应该 具有的正确的态度。 Abstract As a medium of both literature and news, the supplements of newspaper have the advantages of literature magazine and the newspapers. On the one hand, it disseminates the culture to the public in more equal and public way; On the other hand, it enable newspapers to raise their culture grade, not only focus on news but positively disseminates the culture. It also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public discourse spac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fourth major supplements are outstan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one of the famous newspaper supplements: The supplements of Jing-bao(1919-1922). Jing-bao organized by the independent rep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