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变迁与文化聚关于梅山教的调查与研究.pdfVIP

族群变迁与文化聚关于梅山教的调查与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族群变迁与文化聚合 ———关于梅山教的调查与研究 倪彩霞   20 世纪 30 年代 , 在瑶族传抄文献中发现 “梅山教”的存在 , 由此展开了梅山教的研究 。湘 中雪峰山脉 , 古梅山地 , 是苗瑶祖居地之一 , 梅山教的发源地 。魏晋以来 , 这里生活着荆蛮部 落 , 巫信仰盛行 。唐宋之际 , 梅山猎人张五郎到龙虎山学习道法 , 开创 “梅山教”。宋熙宁间 , 朝廷开发梅山 , 汉族大批移居梅山 , 梅山蛮主体逐渐迁离梅山 , 梅山教随之流播各地 。在梅山地 区 , 梅山教奉地方神祇张五郎为教主 , 到了广东瑶区 , 奉应三郎、黄三郎、李三郎为 “三元法 主”, 进入广西十万大山以后 , 奉道教神 “三元将军”为祖师神 。梅山教在族群迁徙过程中 , 逐 渐在南方山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民间道教的一个流派 。而另一方面 , 在汉人佛 、道 、民间宗教的 影响下 , 梅山地区的宗教信仰在数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 现在的梅山师公教已经迥异于 “梅山 教”, 而是以汉族宗教信仰为主 , 留存了 “梅山教”部分成分的民间宗教 。 关键词 : 梅山蛮  民族结构  盘古法  梅山教  玉虚派 作者 : 倪彩霞 , 1973 年生 , 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 。 在南方山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 , 梅山教有着广泛的影响 。20 世纪 30 年代 , 学界开始注意到 梅山教 。姜哲夫 、张伋 、庞新民在广东瑶山调查时发现瑶族师公中有 “北极驱邪院川通闾梅二 ① 教”的传度职位书 。 此后 , 法国学者雅克 ·勒穆瓦纳和国内学者胡起望 、张有隽 、宋恩常 、顾 有识 、董珞 、张泽洪 、徐祖祥等人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对梅山教进行过研究 。梅山教的起源 、 发展和流播与古梅山地区的族群迁徙 、聚散与文化的融合 、变迁有着密切联系 。 一 、梅山地区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梅山教是流播于南方山地民族区域的一种民间宗教 , 在 自称属梅山教的广西师馆里 , 供奉着 ② 祖师神坛 “梅山峒玉虚宫”。 梅山峒是梅山教发源地 , 苗瑶祖居地之一 , 位于湘中雪峰山脉中 段 。其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新化 、安化 、冷水江等县市全境和涟源 、新邵 、隆回等县的部分 本论文是教育部基地 2007 年度重大项 目 “宗族与族群互动 : 从道教传播看南方山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 ( ) 合” 07JJD84020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① 姜哲夫 、张伋 、庞新民 《拜王 ———广东北江 山 人风俗之一》,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四本第一分册 , 1932 年刊印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第 104 页 。 ② ( ) 庞绍元 、王超 《广西省柳州师公傩的文武坛法事》 民俗曲艺丛书 , 台北 : 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 会 1995 年 6 月版 , 第 34 页 。 ·97 · 《世界宗教研究》20 11 年第 1 期 ① 地区 , 总面积约 1 万多平方公里 。 梅山峒的核心地带主要在北宋朝廷开发梅山所设置的 “上下 梅山”, 即今天的安化 、新化 、冷水江三个县市 。

文档评论(0)

godadd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