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路上的跋涉者——从史铁生散文论其生命重塑历程文献综述.docVIP

精神路上的跋涉者——从史铁生散文论其生命重塑历程文献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 精神路上的跋涉者——从史铁生散文论其生命重塑历程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两年后响应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为双腿截瘫回到北京。21岁正是梦想开始的年纪,史铁生却被抛出了常人生活的轨道,终身要在轮椅上度过。在病痛的折磨、生活的无助以及母亲的病逝这一波又一波的打击之后他的人生陷入了一片绝境之中。颓废、苦闷、绝望的他曾两度想到自杀,自暴自弃、意志消沉。但是他始终未向死神妥协,母亲临终前未说出口的遗言,让史铁生明白活下去的意义,给予了他生命启示和力量支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史铁生开始了写作的生涯。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1984年他的短篇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最初是以小说创作引人注目,而自他1991年在《上海文学》发表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之后,他的散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集,从《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到《病隙碎笔》等等这一篇篇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散文艺术地勾勒出了史铁生一个灵魂的涅槃、一段人生新的直立与行走的心路历程。史铁生令人崇敬与敬仰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一直在真诚而又严肃地叩问着生命的真谛,是因为他饱受命运的劫难却依旧乐观博爱,是因为他在精神之路的跋涉上始终未停下思考的脚步。选择史铁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坎坷的人生境遇令他带有思想过程印记的文字真正具有了生命的厚度,这些清醒理性的独特解悟不是无关痛痒地说理,而是像大地一般的厚重而真实;这些真挚向上的生命激情不是凭空虚构,而是发自肺腑地对生命的热爱和从心底喷涌而出的生命力。他的笔触及的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残疾或病痛造成的困境与难题,更是由伤残者的精神困境上升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但是让我们回想一下,史铁生在他二十一岁截瘫的时候,只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甚至想到以死了结余生的残疾人。他如何一步步摆脱精神困境,走出疾病的阴影而得到自救?如何将自身的痛苦上升为对别人的关怀?如何突破生命的绝境拥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又是如何可以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和丰满的思想?从意志消沉的残疾青年到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我认为研究他生命重塑的历程就有了意义。 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是因为他对残疾带给自己的极限体验自己进行内省和反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意蕴。陈剑晖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指出:“就散文创作来说,生命体验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穿透生活的晦暗不明的现象,并通过感悟使散文的境界得以澄明,使散文的诗意表达成为生活本质的表达。以史铁生为例……他正是以其独特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梦想,使他在有限之中领略到无限,在虚空中感受到实在,把生命表现得辽阔、深沉而神秘,并使其与心之家园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共振。”【1】这里的生命体验并不是指人们所有日常生活活动,而是专门指“在我们的意识中留有深刻的记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支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验”【2】。史铁生是一位将生命与写作同构的作家,纵观他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所有内容的来源即是他对残疾这种生命体验之后的反思。他进行的是贴近心灵的写作,作者真实的本我永远是散文的主角。因此若要研究史铁生生命重塑的心路历程,他的生命体验散文即是首选。从散文的定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没有音律,善于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真实而灵活地表达写作者情感与思考的文学样式,因而决定了散文具有真实性的特征。所谓真实性是指散文表达的必须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记录的只能是作者真实的感悟与思考,展示的一定是揭下伪饰后赤裸的自我剖析。“优秀的散文绝对不是笼统地泛泛抒情,而是通过完善的情感心智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开掘出隐藏于生活表象之下的感人情愫,探寻生命的价值、触及生命的本真,以达到情感震撼的审美效果”。【3】散文与写作者的精神状态之间就形成了紧密无间的关系。当我们细读史铁生的散文,在体味出一位身体残缺却灵魂饱满的智者他丰富的情感与睿智的思考同时,展现的也是他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史、心灵史,他以笔下文字获得人生新的直立与行走的全部历程。 自1980年史铁生凭借《午餐半小时》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来,就因其丰富细腻的情感、沉静思索的文风、自由不失优美和精致的语言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小说的“残疾主题”和他个人的人生境遇,更令众人侧目。从九十年代初至今日,研究者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创作主题、文本分析、精神空间、宗教情怀和思想哲理这几块内容。根据论文写作的需要,本文就针对研究史铁生“心路历程”这个主题的文献进行整理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