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北部夏季浮游藻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docVIP

太湖北部夏季浮游藻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湖北部夏季浮游藻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李 军1, 2,刘丛强1,肖化云1,刘学炎1, 2,李友谊1, 2,王仕禄1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要:于2004年7月对太湖北部浮游藻类的种群组成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藻类种属组成的空间分布,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体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初步探讨了太湖藻类种群组成的变化特征。太湖北部浮游藻类的密度较大,介于2.54×107~8.53×108个·L、、、、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3-0453-04 图1 采样点位置图 Fig. 1Map of the sampling sites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太湖是流域的重要饮用水源,兼具渔业、航运、防洪、娱乐等重要功能,对于该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入湖污染逐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快速加剧,尤其是毗邻无锡的北部太湖,藻类水华频繁爆发,水质严重恶化,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1]。 从20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生物监测研究水质问题以来,水生生物监测方法以其全面、、6—8月水温较高,有利于藻类的生长繁殖,为藻类的盛长期,藻类可以在北部,甚至全湖形成大面积的藻类水华[5-6]。2004年7月,太湖北部分布有大面积藻类水华。湖心西山一带也广泛分布着黄褐色的藻类遗体,多为湖流漂浮携带所致。东山一带为草型湖区,藻类很少。太湖为大型浅水湖泊,平均水深1.9 m。根据有关规范规定[7],利用卡盖式采水器采集0.5 m处亚表层的水样,进行浮游藻类种群组成测定(采样点位置见图1)。另外,采取部分水样进行藻类生物量及营养盐总氮(TN)、d = (S-1) / log2N 式中:d为生物丰度; S为样品中生物种属总数; N为样品的生物各种生物的总体个数。 一般情况下,健康环境的种属丰度高,污染环 境的种属丰度低。 表1 太湖北部生物量、·L-1) 及各种评价指数的分析结果 Table 1 Algoud biomass and nutrient contents, and appraisal indexes in northern part of Taihu Lake 采样点 ·L-1) 种属数 TN /(mg·L-1) TP /(mg·L-1) d D D2 e T1 75.8 49 21.13 0.79 2.42 0.07 0.99 0.018 T2 61.4 44 9.47 0.31 2.18 0.03 1.00 0.008 T3 11.4 64 4.62 0.12 3.48 0.21 0.98 0.049 T4 5.6 53 2.35 0.07 3.06 0.53 0.94 0.135 T5 1.6 54 2.27 0.07 3.29 0.92 0.89 0.232 T6 31.7 42 4.77 0.16 2.13 0.02 1.00 0.005 T7 8.4 47 2.59 0.09 2.59 0.12 0.99 0.032 T8 9.3 47 2.75 0.08 2.53 0.21 0.98 0.053 T9 1.1 43 2.12 0.05 2.63 0.92 0.84 0.245 图2 太湖北部藻类及营养盐的空间分布 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gae and nutrients in northern part of Taihu Lake 1.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模式 公式为: 式中:D为生物多样性指数; N为样品中各种生物的总体个数; S为所有样品中的生物种属总数; Ni为样品中某种生物的总体个数。 一般情况下,D = 0为严重污染环境;0 D ≤ 1为重污染环境;1 D ≤ 2为中污染环境;2 D ≤ 3为轻污染环境;D 3为清洁环境。 1.2.3 Lloyd-Ghelardi均匀度指数模式 公式为: e = Si / S 式中:e为生物均匀度指数; Si 为第i个样品的生物种属总数; S为所有样品的生物种属总数。 一般情况下,0 e 0.3为多污带;0.3 e 0.4为α中污带;0.4 e 0.5为β中污带;e 0.5为寡污带。 1.2.4 优势度是与均匀度相对应的指数模式 在污染环境下,个体数的分布可能主要集中于少数耐污种属,使其数值增大,公式为: D2 = (N1+N2) / N 式中:D2为优势度;

文档评论(0)

文档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