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1病因研究进展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pdfVIP

【论文资料】1病因研究进展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名】梅毒 【英文名】syphilis 【别名】great pox;lues venerea;morbus gallicus 【ICD 号】A53.9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梅毒性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全 身性慢性传染病。梅毒感染后 7~10 周,或硬下疳出现 6~8周后,梅毒螺旋体 即可由局部经淋巴进入全身血流,几乎侵犯全身各个器官。对于心血管系统, 主要侵袭升主动脉,其次为主动脉弓、降主动脉、颈总动脉、腹主动脉。它破 坏主动脉中层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并产生炎症,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 周围炎,并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从而使主动脉根部扩张、 瓣环扩大乃至发生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反流,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它也可引发 形成主动脉瘤。偶尔可发生心肌树胶样肿,严重者局限性凸向左、右心室流出 道,致排血受阻和心脏增大。 梅毒螺旋体侵入机体后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免疫学效应,在梅毒感 染的不同时期,宿主的免疫力亦发生变化并发挥着不同的免疫学效应。在一期 下疳出现后 1~3周,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不同抗原成分产生多种抗体,主要由 抗心磷脂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目前认为,抗心磷脂抗体没有任何免疫保 护作用,抗梅毒螺旋体抗体保护作用也很有限,主要由于梅毒病程中尤其在二 期梅毒中该抗体可出现很高滴度,但梅毒螺旋体仍能繁殖和扩散。细胞免疫效 应目前认为它在梅毒的病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未经 正规驱梅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现象,如 T 细胞亚群 CD4 及 CD4 /CD8 T 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8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外 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能力随病情进 展越来越低 。Salazar J.C 研究发现,CD4 /CD8 T 细胞比值从一期梅毒 CD4 T T 细胞占优势漂移。Fitzgerald 根据细胞因子的分泌 细胞占优势到二期向 CD8 模式提 出的一期梅毒以 Thl(辅助性 T 细胞 1)占优势而二期梅毒转为 Th2(辅助 性 T 细胞 2)占优势的假说 。 (2)神经梅毒的发病机制: ①HIV (+)梅毒患者更易发生神经梅毒:梅毒螺旋体(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的好发人群和传播途径相 同,均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HIV 既可 直接感染 CNS ,也可以通过免疫抑制后造成机会感染或肿瘤来影响 CNS ;TP 几 乎可以在梅毒感染后的任何时期侵入 CNS ,并可能发展为神经梅毒。梅毒螺旋 体 (TP)可以加速 HIV 的传播 。梅毒皮疹,特别是硬下疳的浅表溃疡,造成皮 肤屏障功能减弱,使HIV 更容易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TP 进入机体后 刺激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产生,后者正是HIV 攻击 的靶细胞;TP 还可以促 进 HIV- 1 基 因在人类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同时上调协助 HIV 传播的受体[单核细 胞 β-趋化因子受体(CCR)-5)]表达 。HIV (+)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受 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加之 HIV 可致脑膜病变,使TP 更易穿过血脑屏障,同时含 有粘多糖酶 的TP 易与富含粘多糖成分的神经组织结合,因此 HIV (+)梅毒患者 的神经梅毒可能更易发生。 ②发病率和临床表现:研究表明,在未治的HIV (+)梅毒患者中,神经梅 毒发生率为 23.5% ,而在未治的HIV (-)梅毒患者中神经梅毒的发生率约为  10% 。有研究显示,当 HIV (+)梅毒患者外周血 CD 细胞计数低于 350/μl 时 CNS 受累的风险提高了 3 倍,同时发现在HIV (+)梅毒患者中,血清 RPR 滴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