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今文经学者的学术评论——以对康有为、廖平、皮锡瑞的评论为例.pdf

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今文经学者的学术评论——以对康有为、廖平、皮锡瑞的评论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今文经学者的学术评论 以对康有为、廖平、皮锡瑞的评论为例 曲洪波 摘要 晓清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与同时期的今文经学家在论学和个人关系方面有着 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康有为、廖平、皮锡瑞有着不同的学术评论。他与康有为始终存在着学 术上的分歧,戊戌时由于共同的政治立场,这种分歧尚未影响到二人的关系。此后随着政治 上的分歧 日大,二人之间的分歧最终走向了不可弥和。对于廖平和皮锡瑞,章太炎虽对他们 的今文经学理论总体上持批评态度,但对于他们的学术成果亦有肯定。章太炎对今文经学者 的“学术评论”已与传统的门派之争有了本质不同,这种评论与章氏政治立场的变化紧密相 连 ,评论中也体现了章氏对处理学术 “求真”与 “致用”关系的原则。 关键词 章太炎 康有为 廖平 皮锡瑞 学术评价 中图分类号 B249;I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09)05-0107—09 作者:曲洪波,男,1978年生,辽宁抚顺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历史学博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沈阳 110136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康有为、廖平、皮锡瑞是近代今文经学者中成果最多、 最有影响力的三位,他们与章太炎生活在同一时代,都处在近代学术转型的历史大变局 中。就身份而论,他们都是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经学大师;就个人关系而论,他们与章太 炎都有着一定的个人交往或学术交流;就时间而论,他们三人都先于章太炎去世,这就使 得章太炎可以综观他们的一生,给予所谓 “盖棺定论”的评价。章太炎对三人的学术观点 都有评论,本文试结合章氏不同时期的著述和言论,对其关于康、廖、皮三人的学术评论做 一 简要的评述。 在康、廖、皮三人中,章太炎与康有为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复杂。从 1895年章太 孔子研究 2009年第5期 炎捐会费加入康有为主办的强学会,到 1927年康有为去世,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中,两 人的关系经历了 “志同学异”到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过程,最终在政治立场和个人关系上 分道扬镳。康、章二人的关系大体可以以1900年前后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们共 同投身于维新变法之中,章太炎是康有为领导的维新运动的赞成者和参加者;第二阶段即 庚子之变后,章太炎在政治上转向革命,而康有为仍持改 良与保皇的观点,他们在政治立 场上形同水火,关系走向破裂。 1895年,章太炎纳会费十六元加入康有为成立的强学会。第二年七月,《时务报》在 沪创刊,梁启超任主笔,章太炎为该刊撰稿 ,并被邀于岁末离开诂经精舍至沪任 《时务报》 笔政。戊戌变法期间,章、康之间虽在论学上颇有不同,其间章在 《时务报》与康氏弟子共 事时也曾发生过争执和矛盾,但双方在政治立场上基本一致。章太炎此时对于社会变革 的主张与康颇为相同,认为 “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今之 亟务,日:以革政挽革命。”①因而他赞成康有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康有 为流亡 日本,章太炎亦受到牵连而暂避台湾,章特于 1898年 11月致书康有为,表以慰问。 康有为值此危难之际,收到此书,大为感动,在回信中有 “顷者政变,仆为戮人,而足下乃 拳拳持正义,又辱书教之,何其识之绝出寻常,而亲爱之深耶”之语,并感慨 “神州陆沉,尧 台幽囚,惟冀多得志士,相与扶之,横睇豪杰,非足下谁与?”章太炎接到此信,亦大受感 动,“忽得工部报书,眉宇盱扬,阳气顿发,盖不啻百金 良药也”。此时,他看待 自己与康 氏 的学术分歧,将之比为南宋时朱熹和叶适之间的关系,“子不见夫水心、晦庵之事乎?彼 其陈说经义,判若冰炭,及人以伪学朋党攻晦庵时,水心在朝,乃痛言小人诬罔,以斥其谬。 何者?论学虽殊,而行谊政术 自合也。余与工部,亦若是已矣。”②二人在个人遭遇上 “惺 惺相惜”、在政治上互为同志之情跃然纸上。 然而,到了20世纪初,两人之间这种 “志同道合”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原 因在于章太炎转向革命,与康、梁等人的改 良主张形如冰炭。章太炎成为革命派阵营中与 康、梁进行论战的主将,他先后写了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等 文章指斥康有为顽固坚持保皇和改 良的荒谬。政治立场上无法弥和的矛盾又将两人学术 上的争执牵扯进来,章太炎抨击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戴)望不求仕,而其学流传于湖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