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的语言传播理论研究之道家篇.docVIP

儒释道的语言传播理论研究之道家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不可说、言不可言 ——儒释道的语言传播理论研究之道家篇 陈雪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宁波,315100) [摘 要]道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传播智慧,尤其在语言传播理论方面,更蕴藏着精湛而深刻的思想,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传播理论无法绕开的重要对象。“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道”与“言”的问题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超语言的,是语言符号所不能触及的。老庄的语言传播理论正是建立在其“道不可道”和“道不可言”的语言哲学之上的。 [关键词]道家;语言传播理论;道;言 Uttering What Could Not Be Utterable: Taoist Theorie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hen Xuejun (School of Media Design,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Abstract:Taoism contains abundant communicational wisdoms and insightful thoughts especially on the respect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aoism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and unavoidabl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Chinese communicational theories. ‘Tao’, which means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the core frames of Taoism. Meanwhile, ‘Tao’ and ‘Langue’ are the key issues in Taoist language philosoph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oth Lao-tzu and Chuang-tzu treat Taoism as a meta-language philosophy. Thus, their theorie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re built on the philosophy that ‘Tao is not utterable’ and ‘Tao is beyond description’. Key words:Taois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aoism; Langue 道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传播智慧,尤其在语言传播理论方面,更蕴藏着精湛而深刻的思想,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传播理论无法绕开的重要对象。“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道”与“言”的问题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超语言的,是语言符号所不能触及的。老庄的语言传播理论正是建立在其“道不可道”和“道不可言”的语言哲学之上的。老子“道不可道”和庄子“道不可言”的思想,揭示了语言传播本身的局限性。尽管如此,老庄都试图“强为之名”。老子的言说方法有“正言若反”法、像喻显示法和直觉断论法三种,而庄子则提出了以“寓言”、“重言”和“巵言”等“三言”为主的一套臻至“得意忘言”境界的方法。因此,欲无言的老子却留下令人费猜的五千言《道德经》,陶醉于“无言而心说(悦)”之道游的庄子却对逍遥游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描述,无言使老子“正言若反”,无言使庄子发“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那么,在老庄看来,语言传播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老子的回答是“不言”,庄子的回答是“无言”和“忘言”。庄子希望能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庄子·外物》),力图超越“言不尽意”和“道不可言”的语言困境,从而达到“得意忘言”、即言即道的语言传播的自由境界。 一、老庄语言传播理论的哲学基础:道不可道和道不可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如何表达思维及语言能否全面准确地表达思维,这也许正是中西语言哲学的差异所在。语言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中心,其中有一个根本性的观念贯穿始终,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语言是存在之家”。也就是说:因为思维是存在之家,语言又是思维之家,所以语言便是存在之家。这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正好反映出了西方哲学全部历史的过程。而反观中国哲学,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似乎处于对立的状态,其中尤以道家为甚。在道家哲学中,“道”与“言”的问题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 傅伟勋先生把老子所谓的“道”区分为六大层面:道体(Tao as Reality)、道原(Tao as Origin)、道理(Tao as Pri

文档评论(0)

renw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