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近况.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第30卷第2期 中 医 药 信 息 Vo1.30,No.2,2013 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近况 孙丽英,马育轩,李微微 ,肖洪彬,胡晓阳,梁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o40) 摘 要:ZL干燥综合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 了综述,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 楚,现代医学的治疗仍以代替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药相 比在改善症状、延缓疾病 等方面疗效确切 ,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406(2013)02—0121—02 干燥综合征 (Ss)主要侵犯全身外分泌腺体特别 花等组成)有较好治疗效果。王晶 根据 “脾 胃为后 是唾液腺和泪腺,临床上疾病症状主要表现 口干燥症、 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从肝脏、气血津液与脾 干燥性角结膜炎、消化道、阴道黏膜的外分泌腺分泌较 的关系失调进行阐述,把 sS病因分成:心、肺、脾失调、 少。干燥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7%,男 肝郁脾虚、肾脾两虚、气血津液失调。 女比例 1:9,女性多发uJ,特别是中老年女性较为常 2 中医药治疗 见,发病率高达 3% ~4%。目前,西药无特效治疗药 目前西医并无 明显的特效药,只能用激素类药物 物,只能用激素类药物维持,但存在如身体发胖、易引 治疗。与西药相比,中药作为天然药物,治疗干燥综合 起骨质疏松、身体抵抗力下降等一些副反应。 征优势是肯定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从改善 口干、眼千方面治疗 目前,干燥综合征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因唾液 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等有关。杨丽 总结了与 SS 腺、泪腺病变而出现 口干、眼干少泪等多采用养阴生津 密切相关的几种病毒,其中主要的有EB病毒、巨细胞 的方法来治疗。方组:生地黄、生石膏、麦门冬、玄参、 病毒 (CMV)、丙型肝炎病毒 (HCV)、反转录病毒等。 知母、芦根、白茅根、南沙参、玉竹、枸杞子等。李宏 认为SS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 尚不明确,还需进一 艳 采用 自拟芪地益气润燥汤配合 白芍总苷临床对 步研究。王桂珍 认为,脾气散精归于肺,脾为太阴 31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显效 8例,有效 20 润土,喜燥而恶湿,湿为阴中至阴,所以治疗干燥综合 例,总有效率90.32%,患者 口干、眼干症状有所改善。 征应健脾、利湿同治。徐风金L4把SS病机分为2类, 芪地益气润燥汤的方组为:生黄芪、生地黄、百合、黄 1)阴虚津亏,2)津液敷布障碍。把病因分为 1)气虚、 精、玄参、麦门冬、芦根、枸杞子、郁金、生甘草等,水煎 气机失调 ;2)血瘀致燥。内燥以阴虚津亏为本,而究 服,1剂 /天,治疗前后无不 良反应。泪由肝血所化,肝 其根源是精血不足所致。 《景岳全书 ·血症》载:“人 开窍于 目,泪从 目出,肝血不足则泪液分泌减少。治疗 有阴阳,既有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 眼干涩多采用黄连、黄芩、金银花等,也可用人造泪滴 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血虚少,气虚 一 0.5%羧甲基纤维素,并注意眼部卫生。 不能化生津液,燥则内生。”马武开 等人认为,燥症 2.2 系统性治疗 发病特点为 “津枯血瘀,燥热生毒”,治疗采用病症结 2.2.1 皮肤 合,故用 “养血生津,解毒润燥,通络化瘀”方法。临床 《黄帝内经 ·素问》日:“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 上用润燥灵方(生地

文档评论(0)

人生新旅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