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docVIP

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   考古茶膏贡皇帝,拥军抗敌儿时忙。   今作此补茶都誉,八秩甘操炉灶旁。   这是一位八旬老者的自勉诗,最初看到这首诗是在一年前,我去一个朋友的茶店喝茶。见一红木托盘中存放着几张名片,我一眼就看到了这首诗。诗印在一张两指宽的名片上,小小的名片还印有一位老者的照片,照片上的老者白发如雪,长须垂胸,颇有些古风。   我承认,我正是被照片所吸引,之后才伸手从托盘中拿过名片来仔细赏读那诗的。从古体诗写作的角度来看,此诗说不上工整,特别是诗词的起句和第二句,看起来有点让人费解。朋友为我大致作了介绍,我依稀知道了一点个中缘由,原来老者是一位擅长做普洱茶膏的民间茶人。   不久前,我想写一篇生活在普洱市井中的民间茶人故事,我突然想到了那张二指宽的名片。循着名片上的地址:宁洱东街三幢一单二楼东,我轻轻地敲了敲门,不曾想到,就在这一天,我叩开了一位85岁老人与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   一个沉睡了60多年的   普洱茶膏记忆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汤谟,退休之前是宁洱县兽医站的一名畜牧兽医。那么,一位兽医怎么会和茶膏扯上了关系呢?这还得从2005年的一个夏天说起。   那一天傍晚,80岁的汤谟老人前往一位老友家串门聊天,无儿无女的他每到日近黄昏之时总会感到无限的寂寞。于是,与老友品茶喝酒聊天成为了他打发时光的方式。   来到老友的府上,一番寒暄之后,老友为他泡茶倒水,还随手递给他一本厚厚的杂志。汤谟老人接过杂志,不经意地看了看封面:《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他心下有些奇怪,自己又不懂考古,老友为何要他看这本书?正要开口问,只听老友说:“你看看334页的那篇文章,我们的普洱茶现在火得不得了。”   按照老友的提示,汤老很快翻倒了334页,只见上面刊登着一篇题为《普洱魅力》的文章。作为普洱茶故乡人,一见到这个标题当然会激动,快速浏览中,突然,文章里的一段话将他深深地吸引了: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久负盛名的茶人林荣坤先生给我们冲泡的普洱茶膏,这种茶膏市面上几乎没有流通。它曾以3克茶膏拍出了1.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据林荣坤先生介绍,此茶膏乃清朝年间制造,制造这种茶膏要用一百斤茶加入三百斤水,慢慢熬制,最后也只能熬出二十斤左右的茶膏,而且冲泡茶膏的方法与冲泡其他普洱茶不同,他利用两个茶碗,一只碗中放3克左右的茶膏,然后直接注入开水,茶膏在水温作用下开始溶解,稍过片刻再把放茶膏的茶碗叠入另一个茶碗。再在另一个茶碗中注入100度的开水,再次利用高温促使茶膏溶于无形。在茶膏的溶解过程中,可明显观察到,茶汤由浅入深再到黑,有色无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形状变化莫测的金光纹线,确属奇景。   我问林先生为什么会出现金光线纹呢?他说这种普洱茶膏中加入了野生的珍珠粉沫在内。林先生还称赞普洱茶膏为:“会动的茶,可以喝的古董”。   细细地研读着这段文字,汤老心中涌起了阵阵热流。普洱茶膏,这个在自己的生活和记忆里已经久违了的名词,此刻竟然会在心中如此辗转反侧。3克茶膏竟然可以卖到1.2万元,这是自己儿时熟悉的那个东西吗?抑或是自己看花了眼?   老友见他如此痴迷,就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喜欢,拿去慢慢研究吧!”汤老将那本杂志带回家。明亮的灯光下,他将那段文字看了又看,这段几乎没有一个华丽词藻的简朴的文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每一个字都犹如一颗石子,在他记忆的古井里激起层层涟漪。   汤老想到了自己在父亲身边的点点滴滴,想到了父亲教自己熬制茶膏的每一个细节,渐渐地,父亲为了让他迅速掌握熬制茶膏的程序和诀窍而专门为他总结的十六字要诀清晰地浮现在记忆中:   水作载体浸溃加温   汲出茶精过滤脱水   这十六字要诀,是父亲手把手地教会他融会贯通的,想到父亲,汤谟不禁老泪纵横了。 一段尘封了六十多年的   感人故事   汤谟的父亲叫汤国祥,生于光绪三十三年,毕业于云南省第四师范,曾是县中学的一名教师。汤国祥与思普区共产党的先驱者杨正元是同学,两人过往甚密。1930年底,杨正元被捕。之前,他曾将部分地下党的档案资料托付给汤国祥代为保管,并嘱咐他想办法和共产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将材料烧毁。   随着“白色恐怖”的加深,国民党开始清党,清除跨党分子以及与共产党有过交往的人。汤国祥担心杨正元托付的档案放在家里不安全,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将材料藏起来。   这天夜里,汤国祥来到校园中的一棵老树下,因为白天他看见老树杆上有一个很深的洞,他决定将材料藏进树洞中。当汤国祥将手伸进洞中探查时,被躲在洞内的野猫狠狠地咬住了手腕,汤国祥不禁惊叫起来。闻声而来的一群学生打死了野猫的同时,也盯上了他手中的包裹,其中有几个学生是国民党的激进分子,他们要求查看汤国祥手中的包裹,汤国祥坚决拒绝了。第二天他烧毁了档案,向校方请了假前去报考思茅海关。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