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
孫效智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長
生命教育的推動從民國86年底開始,如今即將邁向第12個年頭了。 其過程雖然充滿艱辛曲折,不過,向前邁進的步伐卻也一直未曾稍歇。2002年我曾經為文探討了生命教育在內涵與政策面的各種困境, 該文放到今天來看,儘管時移境遷,大概仍有某種現實意義與參考價值。
從2002年到2008年,生命教育有不少突破性的發展。首先,高中95暫綱將生命教育納為選修課,使得生命教育由非正式的教育專案提升為中等教育的正式課程。 2008年初教育部更進一步明令頒布,高中生命教育類選修課自民國99年起,從單純的選修課改為高中生必選1學分的課程。其影響為,今後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涯裡都有機會接觸到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課程。當然,這也意味著,龐大的配套措施如師資培育、教學資源等,也必須儘快跟上腳步。
其次,各大專院校也開始重視生命教育,例如各校通識教育中心開始開設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更肯定通識教育應以「生命的覺醒」為核心, 而若干大學也紛紛設立了相關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已於今年九月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期望推動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發、創新育成、教育推廣社會實踐。 簡單的講,「人生三問」是三個各自獨立但卻環環相扣的生命根本課題:人為何而活?應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這三個問題的根本性是不容置疑的。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誰,也不論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更不論是富貴貧窮或疾病健康,總會在人生某些時候得面對自己生命的這三個基本問題。只是整個大環境的遺生忘死與忽略終極課題,使得浮沈其中的人們容易陷溺於靈性的無明盲目,而不易意識到這三個問題的根本性。
人生三問既是生命最根本的問題,也是我認為掌握生命教育的理念架構最基源的問題,依此,深入探索其各自獨立的義蘊並掌握其間環環相扣的整體性是瞭解生命教育的不二法門。
(一)人為何而活?
第一個問題──人為何而活,要探討的不是人們「事實上」以什麼事物為人生目的或意義的實然問題,而是人們「應該」以什麼為人生目的或意義的應然問題。實然問題主要是社會學家或心理學家所關懷的對象,不是人生三問關切的重點。人生三問中第一問所關切的是應然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也就是什麼樣的目的或意義才具有一種終極性或究竟性,值得人生死以之,死而後已?又是什麼樣的價值才具有一種雋永的超越性,而不至如夢幻泡影,轉頭成空?
有人也許會說,生命是每一個人自己的,每一個人的人生也是自己要過,因此,論到生命的目的或意義,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問題。而且,即使要論應該,也應該是每一個人自己去決定自己的人生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或實現怎麼樣的意義。這個看法從某方面來說是沒錯的,每一個人要追求什麼樣的生命目的或意義當然是每一個人自己可以決定的事,也應該由每一個人自己去決定,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尊貴與莊嚴之所在,也是人作為自由理性之主體的真諦。問題是,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不等於任何選擇都是好的,否則西方人自希臘哲學以來也就不必那麼在意何謂「幸福」的探討,而中國儒家也不必在乎大學之道通往的「至善」。由於人性的普遍性,什麼樣的目標或意義具有前文提到的終極性、究竟性、雋永性或超越性,是具有某種普遍內涵的,不容人任意扭曲或忽視。扭曲或忽視的結果就會如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或托爾斯泰的「伊凡之死」所描述的,無論是非成敗、榮華富貴,到頭一場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人生第一問從提出到答覆都不簡單。以提出來說,人雖貴為萬物之靈,但要提出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很多主客觀條件的配合才可能。主觀上,一個人得有清明朗照的自覺與觀照能力,而且得不斷地去擴充這樣的能力,否則就很容易像羅家倫在《新人生觀》一書中所說的糊塗蟲那樣,一輩子醉生夢死、庸庸碌碌,無法對自己或整體的存在產生疑惑,並發出驚嘆。當然,人畢竟是一種靈性的存在,意義問題總會在某個時候襲上心頭,例如某個午夜夢迴、空蕩孤寂的片刻;或者,發生某種變故,好比失去所愛的時候。然而,如果個人客觀所處的社會是醉生夢死的;是小人群聚終日,言不及義的;是除了飲食男女、股票漲跌、統獨藍綠之外,不知死之將至,因而無法觸及精神上更深層次議題的,那麼,個人的意義探問將顯得突兀怪異,而且很快就會淹沒在現實社會的燈紅酒綠與忙碌雜沓之中。對大部分人而言,談經濟發展、談兩岸情勢,似乎才更具有現實意義;至於談論生死意義,則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為何而活的問題不容易提出,更不容易答覆。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有智慧的哲人、文學家給過答案,今日各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乃至天文學亦無不致力於揭開生命與世界的奧秘,從而對這個問題提出科學的觀點。至若各大宗教更是以答覆生命的意義為其最終極的關懷。不過,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