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2011年山东济宁模拟)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缩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解析:选D。从材料中交税前后的对比来看,北欧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不能够刺激富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正确答案为D项。 热点问题 1.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再到(“斯大林模式”)完全确立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成,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2.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国力,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高考例析 (2011年高考江苏卷)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体制下,在开展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大幅下滑和国家以大幅度低于成本价收购农产品的情况,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A、B的情况,故不符合要求;斯大林体制利用行政计划抛弃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 【答案】 D 【思考感悟】 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宗旨,坚持经济建设的方针、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梦想考场 3.(2011年广东潮州模拟)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D。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却相对滞后,表明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选C。赫鲁晓夫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等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造成玉米歉收。 创新预测?高分跨栏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栏目导引 模块三 创新预测.高分跨栏 热点聚焦.学以致用 2012高 考导航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专题十三 世界现代经济文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2高考导航 高考瞭望 考纲扫描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情播报 1.美国、苏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当代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2.结合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充分认识加强宏 观调控、保持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性 3.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 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过程对我国社会主 义改革的启示 专题概览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