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pdf

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 史 哲 J OURNAL OF L 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 ) ( ) 2009 年第 5 期 总第 314 期 No5 ,2009 Serial No . 314 市民社会 ? 法团主义 ? ———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刘  安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利益多元分化重塑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 框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认识这一重塑过程 。前者预设了多元主义的前提 ,强调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空 间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衡与约束 。后者则认为社会的自主活动不足以形成秩序 ,强调国家对于市民社会 的参与 、控制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的联系渠道 。其实 ,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均延续了极权 主义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所开创的“连续统”思维模式 ,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 。对改 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框架必须来源于其 自身的经验 ; 即使将西方的概念框架应用于解释中 国 ,也应当是一种“概念再造”。 关键词 :海外中国学 ; 国家与社会 ;市民社会 ;法团主义 ( 对改革前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海外中国研究当中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框架 :极权主义 to ) ① ( ) ② t alit ariani sm 理论 和利益集团 int ere st group 理论 。前者强调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家的主动性 , 后者则认为真正的政治活动是以利益集团为基础的。极权主义因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过分强调 国家的绝对控制而备受争议与批评 。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学者 ———包括那些极权主义理论的创始 人 ———都承认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的现实情况并不像极权主义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走向总体控制 的最极端 ,而且整个国家也并非无时无刻地处于一种政治总动员的状态中。相比较于极权主义来 说 ,利益集团理论则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它强调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社会的主动性 ,置国家于被动地 ③ 位 ,认为“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政治生活现实” ,而“国家只是不同利益集团追逐各 自利 ④ 益的舞台与背景”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利益多元分化调整和重塑了改革后中国国家与 社会关系 。在这一背景之下 ,无论是极权主义还是利益集团的理论框架都显得陈旧与不合时宜 。为 客观描述中国改革后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出现的新特点 ,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新的解释框架 。在此当 中 ,市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框架逐渐盛行 。   ( ) 作者简介 :刘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 江苏南京 2 10097 。 ① Victor Nee and David St ar k , ed . , Remaking t he Economic In stit ution of Sociali sm : China and Ea st ern Europ e , St anfor d U niver sit y Press , 1989 . ② H . Gor don Skilling , “Int erest Group s and Communi st Politics Revi sit

文档评论(0)

I LOVE 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