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灰色联系度综合评价17 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产性能.pdfVIP

应用灰色联系度综合评价17 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产性能.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17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产性能 杨曌 1,2 1 2 2 张新全* 李向林* 万里强 (1.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 雅安 625014 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要:对 17 个苜蓿品种在湘西南地区的生长适应性性状指标包括单株干重、株高、叶 长、叶宽、再生速度、主根长、粗蛋白等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建立品种评价模型以综合评价 各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湘西南地区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有盛世、 CW680 等,而阿 尔冈金、皇后 2000 品种的生产性能较差。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顺序为:粗蛋白所占的权重 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再生速度主根长鲜干比根颈直径单株干重侧根数目茎叶比根 系鲜重,可为南方亚热带地区苜蓿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紫花苜蓿;秋眠级;农艺性状;生产性能;灰色关联分析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在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 结构的调整,苜蓿人工草地面积正逐年增加,但多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因气候及土壤 因素等问题,缺乏相应的种质资源,苜蓿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受到了限制。卢欣石曾指出强秋 眠性和土壤pH值 (南方偏酸)是我国苜蓿难以南移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1]。鉴于前人对苜蓿 的引种研究多局限于地上生物产量的方差分析,对各性状也只限于单项评价[2,3]。而苜蓿在 南方的生产性能评价中,不仅要考虑产量,同时还要考虑适应性,包括对当地的气候、土壤、 地形等的适应性[4~6],且同一品种影响适应性的主要性状因子数量较多,若仅以某些性状通 过方差分析来评价品种生产性能的优劣及品种间的差异,往往因割裂了各个性状因子对品种 生产性能的综合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全面,分析中难免顾此失彼,缺乏侧重;运用回归 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又需大量的样本数,且要求数据符合典型的概率分布,在生产中的 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为此本研究选取了13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度评价 17个品种的引种适应性,为南方亚热带地区苜蓿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苜蓿引种适 应性研究鉴定和评价提供可鉴定的性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湖南惠龙草业有限公司牧草种植基地,地处中亚热带湿 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 78%,丘陵占 15%,海拔介 于 176 m ~1620m。位于E108°37′~109°31′,N25°44′~26°31′,年均温 16.3℃, 无 霜期 298d,年降水量 1200mm ~1500mm, 年均降水 1480mm,年日照时数为 1400h。土壤多为 红壤和黄壤。 1.2 试验材料与播种方法 试验材料(见表1)由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提供。供试品种原产地,阿尔冈金为加拿 大,猎人河、四季旺为澳大利亚,其余为美国。2007年9月10日播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品种3个重复。小区面积为2×5m,人工开沟条播,行距40cm,播深3cm,播量2g/m2,重 复间或小区间间隔为50cm,四周走道宽为80cm。播种后不灌水、不施肥、不喷药,仅进行人 工除草。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单株干重、株高和茎粗测定:初花期刈割,每个品种选取有代表性选取 10 株,测单 株鲜重(然后再根据各品种的鲜干比换算为单株干重)、茎粗和株高(地面量至叶尖或花序 顶部)。 1.3.2 叶长和叶宽测定:初花期刈割前,选取植株同一高度,同一部位上的三小叶之中间小 叶从叶梗至叶尖距离,同一部位上的三小叶之中间小叶最宽处距离,每个小区 20株。 1.3.3 再生性能测定:刈割后小区中选定 10 株,每隔 10 天测次生长高度。再生速度=两次 测定植株高度平均值之差/生长天数。 1.3.4 干鲜比和茎叶比测定:初花期开始刈割,留茬高度 5cm,每小区取 200g 鲜草进行茎 叶分离,分别称重,放入 105℃烘箱内,经 10 分钟后降到 65℃,再经 24小时烘至恒重,即 为干物质,计算出干重茎叶比和鲜干比。 1.3.5 营养成分测定:初花期刈割前,按“十”字法随机取样 500g 混合均匀,在 70℃烘干 测初水分,然后在 105℃条件下测定干物质,最后测定用凯氏定氮法测粗蛋白质各样品的粗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