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翅潜叶蝇的发现与观察研究
汪涌
白翅潜叶蝇在福建省的发现
1981年4月10日,田间调查发现,福鼎市桐山区流美村种植的小麦及大麦遭受一种潜叶性昆虫的为害,多数麦株叶片前半段干枯,远远望去,全田呈现一片斑驳状枯白,虫株率达100%,产量损失二成以上。不久,白琳区和点头区等地亦相继传来灾情。
经采集标本,由福建农业大学黄帮侃教授转上海昆虫研究所范滋德先生于1982年5月11日完成鉴定,该害虫为双翅目,潜蝇科,潜蝇亚科,潜蝇属,白翅潜叶蝇(Agromyza albipennis Meiger 1830)。
自1981年福鼎市发现白翅潜叶蝇以后,厦门动植物检验检疫局张清源等会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小琳等,于1997~2000年在福建省的厦门、福州、漳州、泉州、龙岩、宁德、南平、寿宁、三明、莆田等九地市,对主要农作物和花卉、杂草进行潜蝇昆虫的调查,经研究鉴定发现福建省现知潜蝇种类有12属20种,其中包括白翅潜叶蝇。因此可以确定,1981年福鼎市在福建省首次发现白翅潜叶蝇为害大、小麦。
目前国内有关白翅潜叶蝇的资料十分缺乏,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01年的报道,现世界上已知为害农林作物的潜蝇科昆虫约有15种,其中4种,即白翅潜叶蝇(Agromyza albipennis)、西方麦潜蝇(Agromyza ambigua)、麦叶灰潜蝇(Agromyza cinerascens )和东方麦潜蝇(Agromyza yanonis)在我国已有记载。
白翅潜叶蝇的名称在当前国内文献报道中比较混乱,如天津农学院史滟预、张志武(2004年)及天津市静海县植保站申洪利等(2004、2005年)在其各自的研究报道中称白翅潜叶蝇为“麦黑潜叶蝇”;山西省翼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崇德等(2005年)在其“小麦黑潜蝇发生情况初步观察”一文中,则把东方麦潜蝇(Agromyza yanonis Matsumura )误称为“小麦黑潜蝇”。
在国外有文献指出,白翅潜叶蝇Agromyza albipennis 与其几个近似种如A. nigripes 和A.graminicola 等在幼虫阶段,其外部形态几乎完全相同,极易相互混淆。
在多数英文文献中,称白翅潜叶蝇为“大麦潜叶蝇”(Barley leafminer),在日本北海道的麦地和水田发现的易与白翅潜叶蝇相混淆的种类有东方麦潜蝇(Agromyza yanonis)、日本稻潜蝇(Agromyza oryzae )、芦苇潜蝇(Agromyza phragmitidis )等。在日本和中国文献中,所描述的白翅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有时差异极大, 有专家认为,很可能存在同属种类之间的相互混淆(sibling species)。故我们基层植保工作者对此须引起注意,在实际应用该害虫的有关文献时宜细心核对其学名并注意其对各虫态形态的描述。
对白翅潜叶蝇的观察研究:
1、分布
据文献记载,现已知白翅潜叶蝇在国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等所谓“全北区”(Holaric);国内分布于新疆、青海、宁夏、黑龙江、河北和福建。
2、形态
卵: 长约0.8mm;乳白色;长椭园形。
幼虫:老熟时4.0~5.5mm;淡黄色;胸部有黑色Y形悬骨。
蛹: 2.5~4.0 mm;依老熟度,呈浅黄—橙黄—深褐。
成虫:黑色,长3.0~4.5mm;翅长2.0~3.0mm;触角黑色3节,第3节较小,有触毛1根。
3、寄主
在福鼎市已知为害小麦和大麦。国外文献记载,在欧洲,白翅潜叶蝇最喜取食草芦草芦3月中下旬~4月上旬是白翅潜叶蝇的成虫盛发和卵盛孵期,亦正值麦类的孕抽穗期,此时进行药剂防治不仅可以有效杀灭成虫和初孵之低龄幼虫,且可有效保护麦类顶部的三张功能叶片,最大程度降低产量损失。可选用以下药剂的一种:2.4%潜黄乳油1500~2000倍液;1.5%普乐悬浮剂2000倍液;2%决除乳油1500倍液;40%斑潜特杀乳油1500~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⒉5%溴氰菊酯3000稖液;⒉5%氰戊菊酯3000稖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间隔6~7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此外,在麦类播种前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白翅潜叶蝇的中间寄主,亦有一定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农业局)
精品文档 值得下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