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23卷第 3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3 No.3
2005年 5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May.2005
试论副词 “全 ”的产生与发展
武 振 玉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 了副词 “全”的发展过程 ,即先秦汉语 中 “全”
为动词和形容词 。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 时就逐渐虚化 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 ,魏晋南北
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具备 了后代副词 “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 的时期 。但 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
单化 ,到 了清代 晚期则呈现 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关键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 ;出现频率;语义指 向
中图分类号 :H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oo0—5099(2005)03—0128一o4
全 ,《说文》所列的义项基本不见于古代典籍中,上古汉语中 “全”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用为动词,有
“保全”一类义,这是主要的用法 ;二是形容词 “完整 的、整个 ”义,多用作定语。当表示 “全面”一类义的
“全”出现于动词前时,“全”就逐渐虚化产生了副词的用法。关于副词 “全”的产生时间,《汉语大词典》和
一 些虚词词典多引用 《庄子 ·应帝王》中 “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 !有瘳矣,全然有生矣。”认为其中的 “全
然”是副词 “全”加助词 “然”复合而成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一例不太可靠 ,首先 “全然”这样的复合形式不
可能产生于单独出现的副词 “全”前或同时。先秦时期单独使用的副词 “全”尚不见,所以复合的 “全然”
就更不可能是一个副词了。其次 《庄子》中的这一例 “全然”基本是一个孤例 ,同时期甚至晚于此期的文献
中均不见 “全然”这样的组合形式。所以我们认为 《庄子》中的这例 “全然”并不是副词。副词 “全”始见于
汉代,但是用例极少。如 “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全无悼远之志,反思念取
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春《秋繁露)卷10),“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春《秋繁露)卷lO)。以上前两例中 “全”用于否定词后 ,含有 “全然”、“完全 ”一类语义,其 中第一例为 《汉语
大字典》所引。第三例 “全”用于肯定句中,应该视为是总括主语的范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全”用为副词的用例开始增多。一种是 “全”用为总括范围副词 ,多出现于肯定句
中,语义指向其前的主语或其后的宾语 ,前者如 “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三国志)卷
II),“率土皆王士,安知全高尚”(梁武帝萧衍 直《石头诗)),“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
曲”(梁王僧孺春思诗)),“大略全是 ,故当小未精核耳”(世《说新语.文学)),“菌一名地鸡 ,口未开 ,内外全 白者
佳”((齐民要术)卷9),“神仙之事 ,未可全诬 ;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颜氏家训.养生)),“西晋 以前字书,何可
全非?”(颜《氏家训.书证)),“晋武居丧,每欲存宁戚之怀 ,不全依谅暗之典”(《南齐书)卷9),“今二公地处尊亲 ,
仪殊百辟 ,鼓吹之用,无容全去”(魏《书)卷108),“快哉大福报,所愿皆全成”(《出曜经)卷27)。后者如 “兼以北
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故也”(颜《氏家训。终制)),“或全失戒本,或脱露半”((出曜经)卷13),“愿莫如是思维
此念,欲得全断一切不食”(同上卷24)。其 中前者是主要用法 。
另一种是 “全”位于否定词前,表示 “全然”、“完全”一类语义,如 “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
嫌有所涉也”(颜《氏家训.风操)),“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同上 风《操)),“今虽小定 ,君弱臣强 ,全无纲纪”(魏《书)
收稿 日期 :2005—03—27
基金项 目: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项 目编号:2004016。
作者简介:武振玉(1963一),女,辽宁新宾人,吉林大学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