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中国医药工业杂 志 ChineseJournalofPharmaceuticals2003,34(8)
文章编号 :1001—8255(2003)080421-04
维生素 B。2工业生产技术的进展
曾碧榕 , 何旭敏 , 夏海平, 蓝伟光
(厦 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福 建厦 门 361005)
摘要 :介绍 了维生素 B。生产过程 中菌株 的选育和工艺的优化进展 ,包括二步发酵工艺和膜反应器 的应用与改进 。
通过菌株选育和工艺改进大大提高了产量 ,推进 了生产 。特别是膜技术和其他分离技术 的联用弥补 了单一膜反应
器 中原料利用率低 的缺点,具有 良好 的生产应用价值 。
关键词 :维生素 B ;发酵工艺;菌株 ;膜反应器 ;综述
中圈分类号 :TQ466.2 文献标识码 :A
维生 素 Bl2(VBl2),又称钴胺 素 (cyanocoba— 化转移反应使钴原子发生烷基取代 的性质 ,在培养
lamin),是一种含有钴的咕啉类有机化合物 ,分子式 液中加入 卤代烷烃便可以抑制类钴啉酶的生成 。因
C。H。。CoN O P。VB。是人体组织代谢过程中所必 此 ,选育出对 卤代烷烃具有抗性 的菌株极为关键 。实
需的维生素,是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维持生长和促进 验 的进一步做法是在 四氯 甲烷 (TCM)介质 中,以甲
红细胞生长的重要 因子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恶性贫 磺酸乙酯作为诱变剂对菌株 69进行诱变。结果表
血和恢复造血功能等。 明,由此得 到 的突变 菌 株 69—7在 含 10t~mol/L
虽然 Woodward已于 1973年以非常出色的工 TCM 基质中产生 的VB。达 7.6mg/L,是原来没有
作完成了VB:的全化学合成 ,但工业上仍利用放线 加卤代烷烃产生的VB。(3.4mg/L)的2.2倍 。
菌 (如链霉菌等)培养液发酵生产 VB,zm。本文侧重 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的VB。产生菌 ,如谢 氏丙酸
于菌株的选育、优化和发酵工艺 的改进等方面介绍 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shermanii)和菲 氏丙酸杆
了VBz工业生产技术的最新进展 ,特别是膜反应器 菌 (P.freudenreichii)产生 VB12可达 23~25mg/L
的合理使用给VB。工业生产带来 的较大突破。 (厌气 ,3O℃培养 8O~132h)。进一步从各种产生菌
1 产生菌及菌种选育 中选择生长快、产量高 的谢 氏丙酸杆菌和脱氮假单
产生 VB:的微生物有各种细菌和放线菌 ,早期 孢杆菌 (Pseudomonasdenitrificans),产生的VB12可
从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 、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等 达 59mg/L_4],可作为工业生产用菌株 。
发酵废液 中提取 VB。之后 ,有报道称 ,从天然肥料 为了提高 VB。的产率 ,在生物合成 VB。过程中
或土壤 中可分离 出能产生VB。的菌株 。1992年 Ko— 除了加入前体 ,如谷氨酸、苏氨酸、 氨基 乙酰丙酸
jima等L2首次报道 ,从 568份土壤样 品中分离 出 和氨基丙醇外 ,还需要补充加入钴盐和 5,6-二 甲基
500种能够消解异丙醇并产生 VB。的微生物 ,其 中 苯并咪唑 。甜菜碱 (主要存在于糖 、甜菜和糖蜜中)和
以菌株 Hil6.3(又名 A.hyalinus)产生的VB2量最 胆碱对细菌产生 VB。也具有刺激效果 ,主要是促进
多 ,浓度为 2.0mg/L。近年来还发现诺卡氏菌 、棒状 细胞表面对代谢产物 的分泌L5]。
菌、芽孢杆菌、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