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前期史学之衰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明代不同的时素质教育论文/xxjylw/期,史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以明代发展百余年为界,分前(洪武 至正德朝)、后(嘉靖以后)两个时期来描述明代的史学状况是比较可行的,这种说法已 为史学界所公认。正如德国学者傅吾康先生在其《明代的历史著述》一书中所指出的,?“明代统治近300年,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时期,其间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历史编纂学”?,“虽然革新是在一个长时期内逐渐发展的,但整个来说,明朝最后100年的历史著述 与最初100年的区别相当大,区别明显地表现在质量和数量上”[1](P777)。而目前史学 界对明代前期史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注:如朱仲玉《宋濂和王祎的史学成就》(《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吴振清《洪武朝编辑史鉴书述论》?(《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1期);向燕南《史学与明初政治》(《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等。),整体性的论述并不多见(注:综合性的研究文章主要为钱茂伟《明代前期史学特点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该文从“理学笼罩史坛”、?“当代史编撰衰弱不振”、“西洋史地学异军突起”、“反理学史学初露端倪”四个方?面探讨了明代前期史学的特点。),本文意在从政治影响、思想因素、修史制度等方面?探讨明代前期史学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明代前期即洪武至正德年间,史学仍很活跃,仍可看到一系列大规模的修史活动。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太祖朱元璋的大军攻陷元大都,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 驱进漠北,统治秩序刚刚确立,官方就立刻本着“国亡史存”的修史原则着手编修前朝 正史——《元史》。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两开史局,神速地将210卷《元史》纂辑完毕 ,成书之速,居历代正史之首。永乐元年(1403)至五年,明廷动用了二千余人的力量, 经过两次修订,完成了22937卷的《永乐大典》,为中国古代类书之最;永乐十四年(14 16),翰林院儒臣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成《历代名臣奏议》350卷,自商周迄宋元,分 类有64门之多;弘治十年(1495),明孝宗宸衷独断,命令设馆修纂《大明会典》,记述 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经过正德年间的增修续订,这部会典已经有了180卷的规模。这一时期,实录、方志的编修也贯穿不断(注:关于明代前期纂修的方志,有洪武时期的 《大明志书》、《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寰宇通衢》,永乐年间的《天下郡县志书》,景泰年间的《寰宇通志》和天顺年间的《大明一统志》等。)。因而,言明代前 期的史学走向衰落,并不意味着指此时期的史学活动停滞不前,而是从史学发展的整体 意义上来讲,在这一系列大规模史学活动的背后,已经透视出了封建史学走向衰落的信息。? ? 一、?对史学功能的强制与利用?   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政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史书可以彰善瘅恶,可以考论得失,可 以遗鉴将来,由于它对政治统治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对史学都非常重视。这种重视一方面促进了史学的发展与兴盛,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统治者对史学的干 涉。   从明初官修的《元史》中可看到一个迥异于其他各部正史的现象,那就是《元史》纪 传均不作论赞,其纂修凡例云:“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俱见,准《春秋》及 钦奉圣旨事意。”[2](P4676)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元史》不作论赞的因由很大程度上 是出于明太祖的“御断”,这亦是政权干涉史学的一个例子。反映在明初史学上,对史 学强制利用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大规模“史鉴”类书籍的编纂。从吴元年(1364)十一月,一部“集古之奸恶事实,以恒词直解之”[3](卷21,丙午十一月丙辰),劝戒公卿子弟的《公子书》编成,这类书籍的编写可谓绵延不断。吴振清先生曾罗列出洪武年间“以 古今史事教诲和儆戒世人”的书籍,共计有二十余部(注:参见吴振清《洪武朝编辑史 鉴书论述》,(《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1期),其中所列从龙凤十一年至洪武二十八年 ,间有简要解题。),这种潮流直至宣德朝而不衰(注:如永乐二年的《文化宝鉴》、永 乐五年的《内训》、永乐十七年的《为善阴骘》;宣德年间的《外戚事鉴》、《历代臣 鉴》等。)。分析这些“史鉴”类书籍,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中的三大特点:   其一,训诫对象广泛。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要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树立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于是有了“采汉唐以来藩王善恶可劝戒者为书”[3](卷80,六年三月癸卯)?,训诫藩王的《昭鉴录》,就有“采辑秦汉唐宋为臣悖者百有余事,赐群臣及都官诸生 讲授,使知所鉴戒”[3](卷179,十九年十月辛亥),这类训诫大臣的《志戒录》;有了?“稽考汉唐宋功臣封爵食邑多寡名号虚实为书”[3](卷226,二十六年三月甲戌),颁示 功臣,以遏其奢侈的《稽制录》,就有警告外戚的《外戚事鉴》;有了灾异应于帝王的 《存心录》,就有“汉唐以来灾

文档评论(0)

renw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