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迁之心--《报任少卿书》析论(中)
作者:向阳
四、〈报任少卿书〉的写作年月
〈报书〉的作年,主要有两说。一是王国维的太始四年(93B.C.)说,张鹏一、郑鹤声、李长之、张大可、施丁等人从之。13 一是赵翼的征和二年(91B.C.)说,清人包世臣、王鸣盛、沈钦韩、周寿昌等多主此说,近代程金造、袁传彰等人亦从之。14 二说各有理据,往复论辩,愈辨愈细,最后也都坚持己见。笔者在综览各家文字之后,思之再三,亦仍主征和二年十一月之说。试将思辨过程及理由条述如下:
(一)考据应尽量依据确实的数据进行,至少不可违背基本的史实,故应尊重第一手数据。〈报书〉与〈自序〉等作者自述文字,在无版本依据及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不应随意怀疑或推翻,以迁就己说;否则,各从己是,治丝益纷,难以客观理性讨论并获致共同结论(不必是最后答案)。
(二)司马迁自言,「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这是指在京师为官,侍奉武帝已有二十余年。史公不应连自己出仕的年数都记错或算错,因此,〈报书〉的作年必须符合或不违背此一基本事实。
史公何年入仕?根据〈自序〉所言:「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江,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仲尼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史公仕为郎中是在漫游归来之后,奉使西征之前。元封元年之前的「西征巴蜀以南」,应是指元鼎六年(111B.C.),平西南夷以为五郡。但史公仕为郎中的年代至晚应可再上推一年。王国维根据《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冬武帝曾逾陇「登崆峒」,而史公于〈五帝本纪赞〉中自言「余尝西至空桐」,认为这是史公以郎中身份侍从武帝西巡的显证。15 施丁认为司马迁始仕郎中,肯定在元狩年间,至迟在元狩五年(118B.C.),主要证据为〈封禅书〉末尾讲「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史公既曾「入寿宫侍祠神语」,而寿宫为元狩五年置,因此断言史公至迟在元狩五年仕为郎中。16此说有二病。其一,史公生于建元六年(笔者另有〈太史公生年研究评析〉稿,史公生年当以建元六年为是),元狩五年时史公十八岁,有可能当郎中,但施氏主张史公生于景帝中五年,则史公当时已二十八岁,似乎太晚了。其二,这段话是〈封禅书〉的赞,是史公总结的评论,虽是以武帝为主,但不只讲武帝,更非只讲寿宫。寿宫是元狩五年置(见《通鉴》),但史公入寿宫不能必定此年。因为武帝即位后,即「尤好鬼神之祀」,在位数十年,始终好神仙,求长生,立祠祀,候鬼神,欲与神通。故太祝领六祠、八神,而方士所立祠犹不在内。寿宫在甘泉,甘泉是申公对武帝所言「黄帝接万灵」之处,元狩二年(121B.C.)甘泉宫落成,
元狩五年(118B.C.)置寿宫神君(《通鉴》考定),元封二年(109B.C.)从公孙卿言,甘泉作益寿、延寿二观(从《汉志》解,不从梁玉绳说),通天茎台,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可见文成将军少翁虽诛死,而寿宫续存不废,且更增建。武帝常至甘泉,候祠天神,冀益寿延年,并非只到甘泉寿宫一次,故不能据此判定司马迁必于元狩五年仕为郎中。
史公入仕之年可以早到什么时候?则视对上文的解读而定,短则「有一、二年的时间足矣」,长则「假定五年也不为过」。史公生于建元六年,则二十壮游当为元鼎元年。个人理解,史公壮游的时间不应少于二年,因为(1)史公的壮游不是一般的漫游,而是游历加上游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司马谈刻意栽培其子司马迁继承太史的家业,从十岁诵古文到二十岁,司马迁的基础教育已经完成。二十岁后进入一个新阶段,要其爱子游历天下,行万里路,但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基本上以学习为目的,锻炼体魄,增广见闻,把握机会,自由吸收。这与秦皇汉武出巡的动机、条件与限制是不一样的。(2)因为是游学,所以应将「讲业齐鲁之都」特别计算进去。齐鲁年间」。
两地经济优、文化高,是孔子的故乡、儒者的居地,是汉初学术振兴的重镇。「业」是经书的大版,《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韦昭注:「讲,习也」。讲武即习武。《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注:「讲,习也。」习礼亦称讲。《说文》:「业,大版也。所以饰县钟鼓。」是覆在悬挂钟鼓等乐器上的装饰物;又指筑墙用之大版,见《尔雅.释器》;又指书册之版。《礼记.曲礼上》:「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也。」是解说,不是正名。故宋翔凤《过庭录.管子识误》云:「古人写书用方版,《尔雅》:『大版谓之业』,故书版亦谓之业。郑训业为篇卷,以今证古也。」又,「业」亦指写字用的业版。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有瞽》:「至弟子之言习业、讲业,皆谓书所问于版,以备遗忘。盖弟子之有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