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装订,是把零散的书页、纸张或书画等加工成册或画卷等形式的工艺技术,它虽非书籍所专有,但主要用于书籍,故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它和书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只有书籍才用装订之印象。譬如,近年出版的《装订源流和补遗》本书系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四,主编洪荣华。副主编张子谦为余之笔名,本书实出余手,为余数年所集录,尤其重要的是选入著名印刷史家钱存训先生近年新作数篇。1993年交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一书,收有装订论文七篇,论者无一不在文章之首开宗名义地谈书籍装订。举例如下: ????李景新着《中国书籍装潢小史》云:″我国书籍装潢之形式,往往因其所用之材料与各时代用书之方法而有更变。书籍之质料为甲骨,则有甲骨装;书籍之质料为竹木金石,则有方策玉版装;书籍之质料为缣帛,则有卷摺旋叶装;书籍之质料为纸,则又因其为内折外折单叶全帙之不同,而有旋风叶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之别。″ ????李文?奇着《中国书籍装订之变迁》云:″吾国书籍之装订,极尽实用与美术之能事。藏书家每多鉴赏版刻,而略其装订;故专记装订之衍变,可着见于藏书录中,及其它典籍者绝少。″ ????张铿夫着《中国书装源流》″自序″云:″书何自始乎?自有文字,即有书。书装何自始乎?自有书,即有装。盖字不着于书,则行之不远。书不施以装,则读者不便。装者,束也,饰也,束之以免错乱,饰之以为美观也。″ ????刘国钧着《积叶成册和线装书》云:″当印刷术在晚唐开始流行的时候,书籍制度已经开始向册页制度过渡。……″ ????李致忠、吴芳思着《古书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起源与流变》云:″中国书史中,有待发掘、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而书籍各种装帧形式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李更旺着《古书史中梵夹装并非经折装考辨》云:″在我国中世纪所出现的古籍梵夹装和经折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籍形制,不是一种书籍制度。″ ????余在《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首句云:″装订是书籍成书的工艺技术,不同的装订方法,装订出不同形式的书籍。″ ????此外,美籍华人学者刘冰着《中国装订简史》首句为:“装字的意义是裹也,藏也,修饰也。钉是贯物使坚也。装钉二字合起来,用在印刷品上,那就是印成品按先后目次,顺序连缀,以能坚实而便于阅览及保存之意,并且有使其美观及订正之义。罗福林先生为其作序亦云:″我国古籍,由竹木而帛楮,其装订方式亦随时代变化而各有其不同。” ????? ? 凡此种种,各家谈及装订,无不开宗明义,将书籍放在首位,云其为书籍成形之术。书与装订密不可分。可见,装订之演变乃书史、出版史研究之重要内容。 ????印刷与装订关系也很密切,印刷品要集零成册,也必用装订。但这种关系与书籍、出版同装订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装订为印刷之印后工序,印刷品可以成册,也可不成册,不成册者则无装订可言,譬如报纸、单张年历、广告画、纸币及各种证券等。装订的出现早于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发明后沿袭手抄本书籍集零成册之法,是装订工艺在印刷业中之应用。因此,那种把装订视作印刷术发明的必备条件、说没有装订就没有印刷的论点显然是有背于史实和不合适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为中国印刷博物馆设计、起草,并经过专家论证通过了的″源头馆布案方案″没有提到″装订″。 ????鉴于装订为印刷之印后工序,为印刷史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印刷史,本书对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仅作概要记述。详情可参阅有关书史、出版史著作。有必要再次着重指出:装订既非书籍所专有,也非所有印刷品所必须。书籍之外的挂历、装裱字画、笔记本、各种帐册等均非书籍,但用装订;报纸、宣传广告画、单张年历、年画等,都是印刷品,但无需装订。总体言之,印刷与装订关系密切,但这种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装订与印刷术发明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把它人为地扯在一起。 ????装订和书籍,密不可分;装订与文字的传播方式,又息息相关。综观中国文字的传播史,自甲骨文至今,其传播方式,历经了甲骨、青铜、竹木、缣帛、雕石、拓印、手抄和印刷等多种形式。其中,甲骨、青铜和雕石,历史上虽曾起过档案──勉强些,也可说它是书籍──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书籍,实无装订可言。究其源,除甲骨之中的牛肩胛骨上曾发现有穿孔,可作为用绳串连起来,似有装订之意的证据之外,别无其他痕迹可寻。真正的装订之始,当以简策装为最早。 第一节 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图10-1)。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

文档评论(0)

renw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