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中锋用笔考辨 冯亚君 内容提要: 明清以来书家论书多主张中锋用笔,乃至清代碑学兴起前后发展为“笔笔中锋”之说。究竟“中锋用笔”所谓者何?笔者考察古代相关书论却见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为了廓清概念要义,本文从文献出发,根据常见的不同说法,将“中锋用笔” 依次归纳为:锋行画中、锋居笔中、收笔于中、提笔得中、体“中”用“侧”这五种类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锋行画中”乃“中锋”说之主流,其余诸说则都不排除笔锋 “偏”、“侧”之用。由此可知侧锋用笔在书法技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关键词:笔笔中锋 心正笔正 侧锋用笔 明代以前的书论中不见“中锋”一词,唯有“直锋”、“正锋”,与其略同。如:唐虞世南云:“竖管直锋则乾枯而骨露”;1南宋姜夔云:“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2 “中锋”一词始见于明代王绂《书画传习录?论书》云:“唐代诸家,字取中锋,而规矩端倪,显豁呈露。”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4又清杨守敬云:“后人求藏锋之说不得,便创为‘中锋’以当之”。5 何为中锋?从字面之义看,“锋”即毫端之笔尖或曰“笔心” 。“中”字读音有二,其义颇多。甲骨文“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中”字本义为“中心、中间”,读“zhōng”; “中”引申为与“外”相对的“内,里面”,以及作为形容词的“不偏不倚,正”,如:“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中”又同“忠”,如:“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而“中”读“zhòng”时,其有“正对上,符合”之义,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6 在以上“中”字之义中,通常多取其本义,即“中心,中间”,本文从“中”
之本义出发,将前人对书法中锋用笔的描述试作归纳分析。 一.锋行画中 “锋行画中”,即运笔生成点画时,笔锋行于点画之中间、中心。如:横画,“中”即为上下之“中”;竖画,即为左右之“中”。如清汪澐曰:“何为中锋???使锋藏于画中,而以副毫包之,两边俱润。??行去自中,??转折处又须提笔起作以暗圈,使锋尖仍在中;”7蒋和《蒋氏游艺秘录》言中锋:“使毫尽含墨,按下运行,而毫端聚墨最浓处,注在画中,乃得中锋之道。锋在画中者。”8清代书家多由此出发,来探求“中锋”用笔之法。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倚处。盖蔡中郎之遗法者也。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9包世臣早年学书努力探索“中锋”用笔法,尝自云:“锐精仿习一年之后,画中有中线矣。每以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10 清人为何以“锋行画中”为“中锋”?究其根源,其理论来源首先是汉代的蔡邕《九势》,其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11其次,要使“锋行画中”,须使笔杆垂直于纸面。徐用锡尝云:“用笔者,柳诚悬所云“笔正”也,笔正则锋中。”12可见柳公权所谓的“笔正”就成了“锋行画中”的技术注解。行笔过程中若笔锋不得“中”时,则须用捻管或提笔之法来调锋。以“锋行画中”为“中锋”者认为:由于笔锋行于笔画的中间、中心,辅毫行于笔画的两侧,墨从笔锋处注入纸面,体现在点画形质上,则一画中墨色会有不同。 现代的沈尹黙显然是受了清人的影响,他谈到:“笔锋在点画中行动时,墨水会随着它所在行动的地方顺着笔头流注下去,不会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匀渗开,四面俱到。这样形成的点画,自然不会有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轻右重等等偏向的毛病,就做到了书家所一致主张的‘笔笔中锋’。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所以历代书家的法书,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皆因人而异,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笔笔中锋’”。13与沈氏同时代的马叔伦,显然是见过沈氏作书的,他说:“尹默作书无论巨细皆悬肘腕,然指未运,故变化小,其论中锋仍主笔心常在画中,特以毫铺,正副齐用,故笔心仍在画中。此在六朝碑版中观之亦然,若《经石峪》、《郑文公》。余终以为指亦运转,而副毫环转铺张,笔心在中,蔡伯喈所谓‘奇怪生焉’者,必由此出也”。14 溯本清源,蔡邕在《九势》中以“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画中行”是用来解释起笔“藏头”的,而并未提到“正锋”或“中锋”。清徐谦也说:“《九势》解藏头为圆笔属纸,此仅言篆法之形迹。”15且蔡邕“善篆隶,采斯、喜之法,
真定《宣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16徐铉亦擅篆书。以“锋行画中”之法作篆,实不为谬,若将其泛化,视为诸体笔法通则,不免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