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心理学理论,优化数学教学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合心理学理论,优化数学教学策略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课题小组 肖宏 2004年初,应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邀请,新都一中成立了《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的领导下,主要从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综合素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验对象 根据我校学生和老师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规模实验的做法,就是让全体数学老师和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再有目的地选择进一步实验对象,收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阶段)成果。 我校目前共有88个教学班(这还不含实验学校的8个实验班),学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这里面包含了各种层次的学生,学校在招生时根据生源状况将其大致分为几个层次:(1)从小学五年级后直接进入我校,再用五年时间学完初高中全部课程的“三优”实验班;(2)高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3)农村理科重点实验班;(4)文科实验班;(5)住读式成才实验班(主要解决双职工家庭且路途较远的学生);(6)普通理科班、文科班等等。相对来说,前三种班型的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高,从试验的总体情况看也较为顺利;而后几种班型的实验则相对较为困难,但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半年后,我们的实验逐步集中到高2004级三优实验班、高2006级20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高2007级16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实验指导教师分别为肖宏老师和刘汉斌老师。其他班级的实验仍在继续中。 二、实验效果 1、高2004级三优实验班共有学生53人,2004年参加高考一次性上线48人,其中苏培哲同学毕业时年仅13岁,但他的数学高考成绩为138分,总成绩649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全班有32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在100分以上──要知道,他们比起同龄人来说,整整提前两年参加高考。2004年11月8日的《成都晚报》对该班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了长篇报道。 2、高2006级20班是从新都区中考成绩优秀者中选拔的学生组成(我校本年度同类型平行班共三个,全年级共2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355人[2]),2004年秋进入高二,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四川省预赛中,全年级共有26人进入决赛,该班占12人,并有两人在决赛中获得成都市二等奖,在2005年冬的期末考试中,该班陈琳同学的数学成绩再次名列全区第一;2005年3月,作为高二学生,三个理科实验班的同学参加了高三年级的统一模拟测试,该班张林同学以550分的总分列第一名,该成绩已经进入了高三年级前100名(高三年级共1300余人),而且三个班数学科成绩上100分共17人中,该班占9人。 3、高2007级16班也是竞赛型理科实验班(本年度我校同类型平行班共两个,全年级共1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为1187人),在2004年11月在我校召开的课题中期成果检查会上,由刘汉斌和陈靖老师指导该班学生的《数学应用小论文集》成为赠送各位代表的重要“礼物”,在第一期期末考试中,全年级前100名,该班占了28名。杨雨苍同学更是以150分的满分高踞数学科榜首。 通过初步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都能以数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应用心理学理论,把握学生心理,研究学生心态,提高数学效率。这也从一个方面让我们的数学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不仅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中,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补短,形成双脑型、双语型、竞赛型、科研型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教师,使其在学生面前都能有自己的一手绝活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使老师的教学有良好的氛围。 通过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培训,由于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学生在对待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数学思维的思辨能力明显提高。肖宏和刘汉斌老师所带的高2004级理科实验班,两位老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应用的问题上有较多的探索,让他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的数学,以及数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启迪和帮助,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数学小论文,其中高2004级11班的陈翔同学的论文《性命攸关的两秒钟》2003年在北京市数学知识应用大赛中获小论文一等奖,还有刁富强、林栲、丁鹏、刘升才、陈曦、廖沈方等多位同学的数学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这些成果反过来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在2002年秋季的四川省数学学会的年会上,有了我们新都一中的第一本学生数学小论文集。2004年底,由刘汉斌老师和陈靖老师指导高2007级学生的我校第二本学生数学小论文集也已经面世,这已经成为我校数学教学研究的一道风景线。 三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