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中国历史上地主经营方式的演变
近几十年来,西方 经济 学家曾发表了许多篇极重要,而且颇富创意的有关农业租佃制度的 理论 研究 (注:例如下列几篇作品:Forinstance:P.K.Bardhan and T.N.Srinivasan,Cropsharing Tenancyin Agriculture:A The orctical andEmpirical Analysis,AmericanEconomic Review 61 March 1971 :48-64,S.N.S.Cheung,The Theory ofShare Tenan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J.C.Hsiao,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 Rcvisited,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 83, No. 5 October 1975 :1023-32,A.y.C.Koo,Towards a More General Model of Land Tcnancy and Refor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 No.4 Novcmbcr 1973 : 567-80,J.D.REid jr.,Sharecropping and Agricultural Uncertaint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4 April 1976 :549-76, and J.E.Stiglitz,Incentives and Kisk Sharing inSharecropping.Review of Eoonomic Studies 41 April 1974 :219-56.),可供我们研究 中国 土地制度史 参考 ,帮助我们走出经典理论的狭小天地。这些论文涉及到一个基本概念——一般均衡 generalequilibrium 。古老的地租理论认为,从资源配置的观点来评价,经营地主的农场比租佃地主的农场优良,因为经营地主在他已知的耕地面积上将使用劳动力,使其边际产量恰好等于他支付的边际工资成本,此时经营地主的净所得达到最大化,而所投用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都是恰到好处。此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佳。如果换成租佃制,佃户只能拿到边际产量的一部份,所以只愿意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因而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新的地租理论,也就是一般均衡论,则完全推翻了上述古老的地租理论。
一般均衡论是筑基于两项基本假设。第一,土地产权私有,私有产权包括自由选择经营自己财产的权利。第二,人们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决定如何使用其劳动力。地主利用财产权,选择对他最有利的,也就是净所得最高的地土经营方式;佃户则选择最佳方式来投放劳动力,以取得最高净所得。对地主而言,如果乙经营方式优于甲经营方式,他就会放弃甲经营方式而改采乙经营方式。对于佃户而言,如果乙处的收入高于甲处,他也会改投他的劳动力。这样竞争选择的结果,各种土地经营方式的最后结果会彼此看齐,不分辕轾。因此,各种不同的地土经营方式可能同时并存于一个 社会 ,维持这样的一般均衡状况。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建立了私有制财产制,大半的耕地在大多时期属私人所有,握有耕地产权之人享有选择土地经营方式的自由。自秦朝以来,大多数人民属于编户齐民,享有由由支配其劳动力的权利。这里我们是指人们有选择的自由。有的时候,一旦选择确定,其支配劳动力的自由可能丧失,譬如说,一旦决定自卖为奴,其劳动力便将由主人支配。总之,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具有出现一般均衡的条件。事实上,秦汉时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呈现耕地经营制度的一般均衡状态,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此后两千年,中国境内的资源存量(如耕地与人口数量)及其他生产条件发生变动,有的经营方式变得相对的不利,人们便调整他们的选择,结果是有的地土经营方式被淘汰,在社会上 自然 消失;而相对有利的经营方式得以保存下来或推广。
在下面讨论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只限于私有土地,只有在私有耕地上土地所有人握有产权,可以选择经营方式,至于国有土地、公田、学田、官田、屯田、职田等,另有决策过程,不能任由私人选择。有的时候,甚至公有土地也是仿照最通行的私产经营方式。在私有土地方面,我们也不去讨论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因为尽管历朝的自耕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经营方式相当一致,而且历朝很少变化。我们要讨论的是地主的经营方式,他们握有土地,但缺少足够的劳动力,不得不向外寻求劳动力。不同经营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取得劳动力的方式。也因此,不同经营方式的相对优势主要是取决于劳动者的工作意愿,不同来源的劳动者表现出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