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水稻水氮利用特征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摘 要 为探索旱作水稻氮素养分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在大田和严格控制土壤水分 的盆栽试验条件下,对水稻的某些特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 计,主处理为栽培方式:常规水作、覆膜早作和裸地旱作。副处理为施氮量:0kg N.hm-2(N1)、124 N.ira-2(N2)和150N,tm-2(N3)。三次重复。以常规 kg kg 水作和裸地旱作为对照,对全程旱管情况下覆膜旱作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氮 营养生理特征、植株氮、磷、钾养分利用特征以及稻米某些品质特性变化作了阐 述。盆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七个处理:常规淹水(TF)、覆膜淹水(MF)、 o土壤持水量(M80)和覆膜70%土壤持水量(M70)。5次重复。 量(M90)、覆膜800 以常规淹水为对照,对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水分利用 特征、抗逆生理特征、植株氮、磷、钾养分利用特征以及土壤肥力特性作了系统 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覆膜旱作稻比裸地旱作分蘖早且快,分蘖数量、有效穗数、生物量和产 量显著提高;与常规水作相比,分蘖数、有效穗数差异不大,株高和生物量有所 降低,成穗率和产量显著降低。三种栽培处理水稻生物学和产量等性状均有随施 氮量增加而提高趋势,但施氮量对其影响程度小于栽培处理方式。 2.三种栽培处理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叶片中氨基酸态氮 和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表 现生长前期较高后期较低趋势。与裸地旱作相比,生育期间覆膜旱作能够提高这 两种形态氮含量和四种氮代谢酶活性;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膜早作能够提高生育 中期以前叶片氨基酸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酶活性, 后期影响不大;生育期间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分别有降低和升高趋势。 随着氮肥用量增加,三种栽培处理水稻叶片中两种形态氮含量和四种酶活性稍有 提高。 3. 所有处理收获期籽粒和上三叶片中氮浓度及氮吸收量最高:常规水作和 旱作稻分别为下位叶鞘和籽粒中磷浓度最高,磷吸收量籽粒中最高;钾浓度及其 摘要 吸收量表现为茎中最高,籽粒最低。和常规水作相比,由于生物量小,覆膜旱作 稻总氮、磷和钾吸收量显著降低了19.5%、30.4%和20.8%,滞留于根和下位叶 中的氮、磷、钾相对较多,茎和上三叶中因较多氮磷养分输送向库而导致其浓度 和吸收量有所下降,籽粒中氮、磷浓度及其吸收量占总吸收量比率相对增加,这 说明覆膜旱作具有促进氮磷吸收及其向库器官转运的功能,但其籽粒中钾浓度、 吸收量及其占有率均有降低。与裸地旱作相比,由于覆膜旱作稻生物量增加,植 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7.8%、69.7%和72.7%,但籽粒中钾吸收 量及其占植株钾总吸收量的比率有降低趋势。覆膜旱作稻氮肥吸收利用率比常规 水作稍有增加,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显著提高,偏生产力则显著下降。与裸 地旱作相比,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有显著提高,生理利 用率则有显著下降。 4. 各栽培方式和氮肥用量处理间稻米糊化温度和糊化热焓差异甚微。对淀 粉粘滞性谱(RVA)研究表明,栽培处理和氮肥用量对其均有明显影响,裸地旱作 稻米RVA谱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崩解值和回复值比覆膜旱作和常 规水作有所提高。覆膜早作稻米最高粘度比常规水作显著降低,消减值显著提高。 无氮和低氮处理稻米RVA谱中崩解值和消减值比高氮处理分别显著提高和降 低。早作稻米质地有变硬和食味品质变差趋势,氮肥也有同样影响,但栽培处理 对淀粉RVA谱中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和回复值的影响比氮肥用量影 响大,而对崩解值和消减值的影响较小,氮肥用量对于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可能 比栽培处理影响更大。覆膜旱作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裸地旱作,裸地早作显 著高于常规水作,不同栽培处理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有所提高,常规水作差异显 著。 5. 覆膜有利于水稻分蘖数和株高提高,但随着盆栽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有 所下降,适中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随着土 壤水分降低分别有升高和降低趋势。生物量和产量为MF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 理,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下降,TF和MS、M100

文档评论(0)

ww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