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七《贝多芬传》序
作家与作品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1944年年底寂寞地辞世,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幸运的是,在他告别人世之前看到了巴黎的解放。
在纳粹魔焰最烈的时候,他能登高一呼,号召欧洲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当时他被看做是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洲知识界的“良心”。纳粹占领法国时,他隐居巴黎乡下,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回忆录和日记片段》——一部非常别致的回忆录;另一部是关于贝多芬的。
YAPEE在谈罗曼·罗兰时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又说他是俄罗斯式的法国作家。后一句是很有见地的话。我想到罗曼·罗兰,也是喜欢拿他和19世纪俄国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实在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不过,我更倾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看到人,尊重人,捍卫人类的文化,关键时能够挺身而出,不是埋头书斋——这和中国现代的一些有人文色彩的作家是有些不同的,如沈从文等。当然时势不同,国情不一,文化背景也相差太大,这样比较也确实是差强人意。说到他的文学创作,看过的实在不多。《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是大学时读的。现在印象都模糊了。但书前那句“江声浩荡……”和书中克利斯朵夫对那孩子的讲话,却像刀刻一样刻在脑子里。这套大书读起来真是辛苦!大段大段的议论,一成不变的场景,乏味的情节,只是作者的激情,主人翁的意志引导读者朝下读。我想自己实在怕是没兴趣和勇气重新拾起这本巨著重读的。关于他的《莫斯科日记》,我是去年看的。这本书很薄,里面的内容现在看来也着实平常了。30年代要是发表这种东西那可真是石破天惊的。《日记》写得吞吞吐吐,观点隐晦。倘对苏联当时的政治情况一无所知,读起来很难抓住要点。在读《日记》之前,看过蓝英年、郑异凡写过一些前苏联的文章,再看罗兰的书,就明白了好多。
罗兰是1935年访问苏联的,其实那时,斯大林的专制独裁已经形成,政治集权蛮横,经济生活的低效率,社会中的对立腐败,对言论钳制和作家处境的岌岌可危,已如千疮百孔暴露在他面前。他所做的只是平实的记录。就是这短短一个月的记录足以暴露苏联那一大堆可怕的问题……其中的选材,也可看出作者目光如炬的政治敏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罗兰的这本《日记》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放在一起读实在是既妙趣横生,又让人深思。罗兰的《日记》深藏密锁了50年,YAPEE说这是他的瑕疵。他和纪德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其实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来他是苏联的当时拥护者,他不愿发表《日记》为当时反苏分子所利用;况且斯大林那样的专制,也不会因罗兰的直言会有任何改变。二是访问期间他接触好多友人,如高尔基等,他知道发表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他必须保护这些人。实际上后来罗兰见过的那些人不少还是被杀了,不过这与罗兰访问无关。
罗兰死后,曾有人说他是“神秘主义”作家,一直不知何意。我觉得在文学上,他和近来那些过于讲究技巧的诺贝尔获奖作家相比,成就实在平平。但他是值得尊敬的作家,当得起欧洲知识界的“良心”!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中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这是对“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贝多芬”的崇高评价。结合课文就“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本文是为《贝多芬传》写的序言,可直接提到贝多芬的地方很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
《〈贝多芬传〉序》本来应为《〈名人传〉序》,作者另有《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与《贝多芬传》同列在“名人传”这总标题里。所以本文是总序,不可能只是单独写贝多芬。
有关资料
1.重读贝多芬
无论黑夜或白昼,他用手领导你。
——贺拉斯
一次,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用童稚的声音问:“贝多芬叔叔,您能让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吗?”那语气想来是很严肃的。这声音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同时响起的还有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这学期选了《传统与现代音乐赏析》课,总算有所收获,听到了一些不同流派和名家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贝多芬的降A大调奏鸣曲,不由得对贝多芬愈发感兴趣了。遗憾的是正如有人爱唱歌却五音不全,我(绝非自比苏轼)亦无些许的音乐修养,更是对每件乐器都一窍不通,所以这兴趣自然而然就侧重在其他的方面,不过有一个前提是:我确实欣赏他的音乐。作为研究贝多芬的权威,罗曼·罗兰这样评价道:“贝多芬的音乐唤醒和激发人类心灵中一切优美的情操……是使人类精神崇高圣洁的源泉……他的创作乃是音乐史上一个绝对的顶峰。”
可以看出,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感情是溢于言表的,因此言语中不免有些极端的倾向,但这丝毫不能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