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误诊1例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论文-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误诊1例分析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特异性,诊治困难,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时更易漏诊。本文报道1例HCM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误诊病例,望引起同行注意。   1 病历摘要 ??? 患者,女,83岁,高血压40余年,血压最高200/120mmHg,口服降压药控制。反复胸闷、胸痛、活动后气急30余年,加重2年。劳累后、情绪变化时可诱发。发作时伴有左上肢、肩部放射痛,休息及服麝香保心丸可缓解。1998年7月因多源性室性早博,服可达龙、慢心律治疗好转。1998年11月Holter提示Ⅱ ° Ⅰ型窦房传导阻滞(SAB),Ⅰ ° 房室传导阻滞(AVB),服异丙吡胺缓解后改服安太心。1999年10月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确诊为冠心病。1999~2002年先后6次因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治疗。甲状腺瘤手术30余年,术后5年出现甲亢,同位素治疗后并发甲减,长期服甲状腺素100~150mg/d。1999年11月心脏MRI显示:心脏体积稍大,左室为著,左室心肌肥厚,收缩末期室间隔2.5~2.7cm,舒张末期2.1~2.3cm,下壁收缩末期2.6~2.9cm,舒张末期1.8~2.1cm,左室射血分数92.5%,每搏输出量74.3ml,左室心肌未见局部收缩减弱,结论:左室心肌增厚,考虑高血压心脏改变,心功能正常范围。1999年10月~2003年10月心电图(ECG)改变大致相似,均表现为:Ⅱ、Ⅲ、avF T波倒置,V 3 ~V 6 T波深倒置,avR T波直立,ⅢT波低直立,1/10R。ST:Ⅰ、Ⅱ、Ⅲ,V 4 ~V 6 压低0.5~3mm,V 1 ~V 2 抬高1.5~2mm,Sv 1 +Rv 5 40mm。Ⅰ ° -AVB。左室高电压。2003年10月因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头晕、心悸、端坐呼吸、下肢浮肿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心率58次/min,主动脉瓣区闻及全收缩期Ⅳ级杂音,向心前区及肺动脉区、颈部传导。两肺闻及湿音,下肢可凹性浮肿至膝关节。ECG:阵发性房颤、房扑,Ⅱ ° Ⅰ型AVB,频发VPC,Ⅱ ° Ⅱ型SAB。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 ??? 入院后心脏彩超示:(1)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内径正常,左室室间隔于二尖瓣水平以下至乳头肌水平明显肥厚约21mm,左室侧壁、下、前壁及后壁,乳头肌水平以下亦明显肥厚约17~21mm,二尖瓣前叶瓣尖段收缩期前移,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其梗阻处内径为5mm,连续多普勒估测该处压差为108mmHg。静息状态下,室壁收缩活动未见异常。(2)主动脉不增宽,主动脉环及瓣膜钙化,开放稍受限,彩色多普勒示主动脉瓣轻度返流。(3)二尖瓣不增厚,开放不受限,轻度二尖瓣返流。(4)肺动脉不增宽,肺动脉血流图未见异常。结论:(1)左室肥厚伴左室流出道梗阻(梗阻处内径约5mm,梗阻处压差为108mmHg);(2)主动脉环及瓣膜钙 化伴主动脉轻度狭窄;(3)左房增大伴轻度二尖瓣返流。主动脉根部内径36mm(正常20~27mm),左室舒张末内径44mm(正常35~56mm),左室收缩末内径21mm(正常23~35mm),左房内径61mm(正常19~40mm),室间隔厚度20mm(正常6~11mm),左室后壁厚度9mm(正常6~11mm),射血分数(EF)值0.75mm(正常0.6~0.75mm)。心肌酶谱均正常。确诊为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治疗心衰的同时给予小剂量倍他乐克,待心衰控制,心前区痛症状改善,择期置入心脏起搏器(Vita2DDD,Model730)。此后,倍他乐克逐渐加量,出院时为50mg/d,心绞痛完全缓解。追问病史,其胞妹患同样疾病于10年前安装心脏起搏器,并一直服用倍他乐克维持至今。其父亦患心脏病、心脏肥大,多年后猝死。   2 讨论   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50%有家族聚集性,又称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FHC),主要为肌小节蛋白疾病,外显率69%,与年龄呈正相关。HCM发病率0.2%,年猝死率1%~3% [1,2]? 。总死亡率34%。伴有晕厥史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1,3]? 。西方人较东方人预后差 [4]? 。HCM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可无症状,直至老年才出现。临床表现为类似心绞痛症状。80%患者有ST-T改变(水平下移),60%患者有左室肥大征象,50%患者Ⅱ、Ⅲ、avF、avL、V 5 、V 6 导联有异常Q波。梗阻型中Q波多见。HCM的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要到成年后方表现出来。有收缩压力阶差的患者左室肥厚更多见,易发生猝死 [3]? 。猝死与ST段下降无关 [5]? 。房颤多在疾病晚期出现。 ??? ECG示心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并伴发ST-T异常,无室间隔Q波,极易误诊为冠心病或心内膜下心

文档评论(0)

fengyu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