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评价.docVIP

不同地区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评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地区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评价 摘 要  摘  要 本文紧跟国际上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采用生物 可利用性的理念对土壤铜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采集我国 8 个地区代表典型土壤类型的农田表层土样,以大麦为受试生物,运用 生态毒理学方法,结合土壤性质研究铜的生物可利用性。 选取大麦根长、生物量、根吸收铜浓度三个反应终点。运用反映 剂量-效应的 S-Logistic 模型分析铜的生态效应,计算得出引起反应终 点比对照减少 X%时的土壤总铜浓度 ECx 和外源铜浓度 ECxa。结果表 明,由根长数据得出的 EC50a 为分析 8 种土壤铜的生物可利用性的最 佳指标,EC50a 值在 58.1—429.5mg/kg,数值分布范围较宽,表明 8 种 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存在差异,生物可利用性的大小依次为:漳 州海口烟台武威那曲上海铜仁洛阳。 大麦吸收铜的浓度用植物吸收模型分析预测,并利用反 映 吸 收 程 度 的 生 物 累 积 系 数( BCF)对 各 土 样 铜 的 生 物 可 利 用 性 进 行 分 析 。结 合 试 验 数 据 ,根 据 已 有 经 验 方 程 ,建 立 模 型 : log(Curoot)??0.76?0.04? pHsoil??0.64?log(Cusoil)??0.14?log(OM)  (R2=0.837  , Sig.=0.047)。通过与实测结果比较,该模型可以对大部分土样在总铜 浓度小于 1000mg/kg 时根系吸收的铜浓度进行较好地预测。 应用本文的分析方法体系和思路,对铜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 江西德兴铜矿区土壤进行实例分析。综合分析得出,铜矿区各土样铜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的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依次为:尾砂矿采矿区生活区菜田稻田。 本文系统研究了土壤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 型。研究结果不仅为土壤铜生态风险的评价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研究经 验,也为今后我国修订土壤铜的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结果对铜污染土壤的评价、治理以及管理等具有非常重要 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壤 铜 生物可利用性 风险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Bioavailability of Copper and its Assessment in China’s Typical Soils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in soil and employed the bioavailability concept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risk of Cu in soil. Farming or gardening topsoil were sampled from 8 typical areas in China. Barley was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al plant and eco-toxicology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u depending on the soil properties. Barley root length, biomass and absorbed Cu concentration in root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 endpoints. Ecological effect of Cu on barley was analyzed by S-Logistic model for dose-response analysis. T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hreshold value of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Cu concentration, ECx, and added Cu concentration, ECxa , which causing X% inhibition of barley root length and biomass compared with unamended control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50a from root length data was the best parameter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