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4届高中新课程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VIP

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4届高中新课程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4届高中新课程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很广,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申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一句话:“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义,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见,“义”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而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其次,孔子认为特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白:“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且有愉悦之色,是最难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因为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秩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先秦儒家考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 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对于丧葬的礼节,孔子认为并不是越隆重奢靡越是孝。孔子重视的是心,而非物质。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强调“哀戚”的神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 虽然在《论语》中,只有十九处明确地提到了“孝”,但是那些关于祭祀、关于忠、仁的阐释是 跟孝不可分割的。从《论语》到《孟子》、《苟子》和《孝经》以及后世诸多的儒学经典,都清晰地记录了“孝”的发展轨迹。无怪乎有学者认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当然在谈到孝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分绝对、片面地愚孝和死板遵守儒学教义对民族精神的伤害,对于每一种思想,我们都应当审慎和警惕,保持客观的研究娄态。 1.下列有关“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