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   按手印,这一中国农民表达意愿的传统方式,多少有点儿悲壮的色彩。所以,识字不多的农民在使用时从不轻易为之。因为,他们实在清楚那按下去的红手印的分量,很多时候,那就是身家性命!   31年前,连年讨饭的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填饱肚子不再外出讨饭,秘密按下了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小岗“大包干”带头人的红手印,不但解决了自己渴望多年的温饱,还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大门的开启。在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产生如此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小岗红手印,使小岗村成为中外皆知的中国改革第一村!   时隔28年后,小岗人又集体按下红手印,而且是连续3次,目的竟都是为了留住一个人———全村信服的致富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   第一次按手印,他凝聚民心办实事   这个让小岗人如此爱戴不舍的沈浩,本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公务员。生于淮北萧县农村的他,原名沈明月,在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五,幼年父亲就去世,过早的人生磨难,让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情感。考入铜陵财专后,他总觉得自己的名字没有阳刚之气,男子汉要有浩然之气,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沈浩。   2004年2月16日,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6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期3年。   此时,39岁的沈浩还是一头浓密黑发,微微上翘的憨厚嘴唇,流溢出率直和热情。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厅领导要求我到小岗以后,要加强学习,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我一定要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   然而,美好愿望与眼见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沈浩怎么也想不到中国改革第一村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村委会账本上3万元的集体欠债、2300元的人均收入,进出艰难的泥土道,难抗风雨的茅草房,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加之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宗族矛盾……正如他后来总结的———“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他掏心窝地喊出:“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沈浩面对的,正是“任重而道远”!   65岁的严立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就是在他家按下的红手印,他是大饥荒年代家里惟一没被饿死侥幸存活下来的。在向记者追忆沈浩时,他还清晰记得,沈浩刚来小岗村的第三天就到家里看望他与他拉呱(即聊天):“沈浩问:‘老华,你看我们村怎么发展呀?’我回答他:‘我们这儿一没个像样的路,二没有企业。’   他拍着腿说:‘对呀!’”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沈浩挨家挨户地把全村108户梳理了两遍,征求意见,了解村情,听取民意。谁家的屋子漏雨最厉害已成危房,哪家的生活最困难需要照顾……都被他一一写在日记本上,刻在心上。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伴随改革开放得出的经验,此时仍应验于小岗,路,成了制约小岗与外界联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村民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难事。   村民所盼所想,就是村官应干之事。沈浩把到小岗后要为村民干的第一件事锁定在延伸1200米的友谊大道———这条村民家门口天天要走的民生路。   几经努力,沈浩从省里争取来了第一笔帮扶资金50万元。钱有了怎么花,既合法又省心的办法是招标给施工单位去做,但要价最低的也需58万元。   肥水能否不流入外人田呢?   沈浩开始动起脑筋,如果组织村民自己来干,这样既可以保证质量节约成本,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干活挣到劳务费。于是,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商量,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说干就干,他又请来工程技术人员落实施工机械设备,待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备齐后,把村民分成4班,歇人不停工地干了起来。自大包干后,这是小岗村民们首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修路,热情高、干劲大,互相交流,减少了隔阂,凝聚了人心。   63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是当今12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中惟一担任村干部的,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身板,平时总是未言先笑的他在向记者讲述沈浩时神情沉重:沈浩刚来时,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也来“镀金”的?修路的那些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一次,看见一桶就要漏跑的水泥浆,愣是用双手把水泥一趟一趟捧到路面上,手都烧破了。我们看了,很感动,认定他肯定能带领我们发展。一个星期路就修好了,我们一算账,整整省了20多万元。   路,在村民们的踊跃参与下,又快又好又省地修成了,多年想干没有干成的事在沈浩带领下成为现实。当村民们在隆重的总结表彰会上戴上大红花捧过奖金时,当村民们行走在由自己修成的7米宽的友谊大道上时,自豪的笑容再次溢满小岗人的脸庞,沈浩也由此被认可被接纳。   记者此次随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小岗吃住农家采访沈浩事迹的4天里,仍处于巨大悲痛中的小岗人,不断向记者念叨着沈书记

文档评论(0)

扶摇直上九万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