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一、单元教学指要:   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西汉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而已贾谊的《过秦论》最为著名,文章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讽汉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两汉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这一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取得空前伟大的成绩之外,政论和抒情言志的作品也大量涌现,这也是散文发展的一个原因。《归去来兮辞》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玄渺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了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掌握本课出现的宾语前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价值观   1.虚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归去来兮辞:衬字,不表示任何意义   乃瞻衡宇:句首发语词   复驾言兮焉求:助词   (之:在文言文中做动词有两个标志,一是它后面有一个表示处所的词,二是他前面有一个“所”字或疑问代词)   2.实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问征夫人以前路:行人   三径就荒:家园   帝乡不可期:大帝居住的地方,仙境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进入课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1600多年前,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却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一生几仕几出,41岁时辞官归家,躬耕田园,不再出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   4.朗读: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本文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声调。   5.串讲课文(按照幻灯图片边讲边背)   问征夫以前路——归家途中的情景   临清流而赋诗   云无心以出岫——回乡定居的生活状况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总结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及课后习题的一词多用。   (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2)名词作动词:或命巾车,或槕孤舟。   (3)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宾语前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5)状语后置:农人告于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6)一词多义:行、引、乘、策   五、课后延习   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本句的理解。   (1)有同学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哪!   (2)有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一味的写田园生活的优美,反而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   (3)有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着生活的折磨。   总结:师生共识   先进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因此现代人变得愈加浮躁。事实上文中的田园处处可寻,而难寻的是人那种快乐而又容易满足的心境。结合陶渊明的一生、思想以及给予我们后人的人生感悟,送给学生四句话:   孤独的时候就走向自然,(斯人独憔悴)   寂寞的时候就走向音乐,(时运不济)   挫折的时候就走向憧憬,(遥望见十里长亭)   委屈的时候就走向创造和友情。(有容乃大)   古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此陶渊明的追求是属一厢情愿而已,惟汉赋之唯美:珠玑之语句,泽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