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搞笑语言de修辞策略.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总 154期) 元杂剧搞笑语言的修辞策略 王 进 贾君芳 (郧阳师专 中文系,湖北丹江 口442700) 提 要 元杂剧中,搞笑语言频繁出现,一方面活跃了气氛,增强了演出的娱乐功能;另一方 面,借助搞笑语言,也深入刻l画了人物形象。适应搞笑语言的功能要求,其修辞策略主要表现为三个 方面:广泛运用各类修辞方式,适度融入俚言鄙语、歇后语,极力突破常规思维路向。 关键词 元杂剧搞笑语言 修辞 目的 修辞策略 元杂剧是我国俗文学的一座高峰,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 识分子的心态,其中很多喜剧成分都是通过语言来搞笑的,我们称之为搞笑语言,这些搞笑语 言之所以引人笑过之后 在放松心情、体验愉悦的同时,还能有所思考,是与剧作者采用的修 辞策略分不开的。元杂剧搞笑语言的修辞策略主要表现如下: 一 、 广泛运用各类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集中表现为辞格。所谓辞格,即 对“全民语言进行特殊组合的一些独具效果的言 语表达方式”(刘焕辉,1997o对全民语言进行特殊的组合 ,达到 良好的修辞效果 ,就要利用 “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陈望道,1997)。元杂剧搞笑语言的修辞 目标明确:促人发笑,引人 深思。其修辞策略首先就是在修辞方式上大做文章,对语言文字进行调整和组合。 一 是谐音生趣。谐音是利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近,把词或短语关联在一起,但在语义上又 造成极大的反差,使人一听就笑意顿生,这在元杂剧中被广泛运用。 《陈州粜米 ·三折》中有段 对 白: (正末云)是什么荼浑酒儿?(张千云)爷,孩儿每不曾说什么茶浑酒儿。我走着 哩,见一个人,问他陈州那里去,他说道线也似一条直路,你则故走,孩儿每不曾说什 么茶浑酒儿。 包待制的随从张千因常跟着包大人吃落解粥而心生牢骚,想象着借包大人随从的身份索要肥 草鸡儿、茶浑酒儿,正 自言 自语的时候,被包待制听到,就问他什么是茶浑酒儿,张千哪里敢实 说,就运用谐音来打岔,说 自己说的不是茶浑酒儿,而是 “则故走”。茶“浑酒”、则“故走”本不相 干,因语音相近被关联起来,由于具体语境的影响,显得非常好笑。 一 75— 又如 《曲江池 ·二折》把 “辱子”谐音成 “褥子”,老《生儿 一·折》把 “立下嗣”谐音成 “立下寺”, 东《坡梦 ·二折》把 偷“期”谐音为 “偷鸡”等。剧作者还利用姓名的谐音,不仅搞笑,还对塑造人 物形象起到讽刺作用,如 神《奴儿 ·三折》把 “宋了人”(本是官吏姓名)谐音为 “送了人”,揭示了 他贪赃枉法、颠倒黑白、陷害平民的丑恶嘴脸。 还《牢末 ·四折》“萧娥”谐音为 烧“鹅”,将一妓女 的名字谐音为人人可吃的东西,在搞笑的同时,达到了讽刺的目的。 二是重复无厘头。重复本是语言片段反复出现以达到突出强化某个意思、某种情感的修 辞手段,无所谓搞笑不搞笑,但在元杂剧具体语境的配合下,往往能够起到搞笑的作用,例如 《合汗衫 ·四折》中的一段: (张孝友云)你追荐甚么人?(正末唱)与俺个张孝友孩儿追荐。(张孝友云)你追 荐谁?(正末云)师父,我追荐亡灵张孝友。(张孝友去)……你追荐甚么人?(正末云) 追荐亡灵张孝友。(张孝友云)追荐甚么人?(正末云)你将我那银子来还我,另寻一个 有耳朵的和尚念经去。(张孝友云)那个和尚没耳朵?这个正是父亲母亲。(拜科)父 亲母亲,则我便是张孝友。(卜儿云)哎哟,有鬼也!有鬼也! 这是已经出家做和尚的张孝友十八年后与父亲相逢时的一段对 白,剧中反复出现 “追荐什么 人”的问话,以至于连还没有相认的父亲也感到厌烦,要 “另寻一个有耳朵的和尚念经去”。但 在 “正末”厌烦的同时,观众或读者并没有这样的感受,而是在这种无厘头式的重复过程中感 到好笑,“张孝友”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对对方的身份进行着不断地确证。重复手段在元杂 剧中多次出现。例如在 《冤家债主 ·楔子》中反复出现 “天阿,我几曾惯做那贼来 !”每出现一次, 都是说话人在做着贼偷惯常的行为,这种行为和说话人的语言正好相反,所以当说话人说 “随 身带着这油罐儿,我把些油倾在这门桕里,开门呵便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