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讲六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化学与能源 第三章、化学与环境 第四章、化学与材料 第五章、化学与健康 第六章、化学与食品 第一章 绪论 一、化学与日常生活 1.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喜欢穿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这就是色彩特别耀眼的腈纶毛线、腈纶有“合成羊毛”之称,它的学名叫聚丙烯腈,它具有羊毛的特色,并且有优于羊毛之处。 腈纶是怎样合成的呢?制取腈纶的原料是丙烯腈(CH2=CHCN),丙烯腈可以由电石制造,也可以用石油裂解和炼油废气中的丙烯来制造,丙烯经过氨氧化后,便成了丙烯腈: ? ? 2.食  炸油条时,向面团里常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发明油条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他不自觉地利用了三个化学反应原理,才得到受人喜爱的油条。 纯碱(Na2CO3)与面团里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和氢氧化钠(NaOH)。这就是做油条的第一个反应: Na2CO3++H2O=NaHCO3+NaOH 第二个反应是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NaHCO3 =Na2CO3+H2O+CO2↑ 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了许多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微小气室,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所以在炸油 条时,油条迅速膨胀起来。 但上面的反应结果还产生较多的氢氧化钠,因氢氧化钠是强碱,那是不能吃的,巧在发明油条的人知道用明矾 〔Al2(SO4)3·K2SO4·24H2O〕,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Al2(SO4)3·K2SO4·24H2O+6NaOH =2Al(OH)3+3Na2SO4+K2SO4+24H2O 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铝呈胶体形式存在,有利于包裹二氧化碳气体和使面团具有较大限度的伸胀性。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盐酸),保护胃壁粘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 ? ? ? ? ? ? ? ? ? ? ①鉴定文物真伪。文物不能再生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科学或经济价值,国际上常有伪造文物的案件发生。以前判断文物真伪主要是靠观察。应用现代分析技术为鉴定文物真伪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本世纪40年代,欧洲古董市场曾出现一批战国的“陶俑”,售价很高,真伪难分,后来英国牛津实验室用热释光鉴定,结果纯属伪品。 ②研究文物制造工艺。我国有不少工艺居世界前茅,可惜后来失传,为继承发扬这些工艺,需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制造工艺。秦箭不锈之谜是极好的例子,从秦俑坑出土的秦箭,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仍锋利如新,经分析研究其表面镀有一层含2%铬的氧化膜,因此能防锈保锋,此项技术在西方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首次获得专利。 * * 化学与社会 目 录 目 录 目 录 3.住;居室中广泛应用的墙壁装饰材料是墙纸,它是将配制好的化学原料聚氯乙烯(PVC)增塑糊用刮刀均匀地涂覆在底纸上,进行一定工序后,再进行印刷和沟底轧花而制成。 目 录   我们经常用的雨衣、床单、台布、拖鞋、凉鞋、皂盒、梳子、玩具、水桶等等都是由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产品,有的坚硬于木材,有的柔软赛过绸缎,这在制作时掺入不同质和量的添加剂,使塑料制品达到人们的预计要求。这里用的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CH2=CHCl)单体聚合而成的。 目 录 4、行 ;我们使用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需要各种汽油、柴油作动力,还需要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以及机械部分的润滑剂,这些都是石油化工产品。  目 录 目 录 二、化学与文学 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里,零星地记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化工生产活动和化学知识,或者用化学知识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者阐明某种道理。 目 录 1.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叫“信口雌黄”,这“雌黄”乃天然的硫化砷(As2S3),俗名鸡冠石,橙黄色,可作黄色颜料用。古代写字多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再写。 目 录 由此而沿用的成语“信口雌黄”意即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又如成语“味同嚼蜡”,蜡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烃,白色无味的固体,当人们对某事或某人的讲话感到索然无味时,就会说“味同嚼蜡”。 目 录 2.古代诗词中的化学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作《咏石灰》一首: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诗不但是于谦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实写照,还精辟地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 目 录 先挖掘石灰石矿,然后再将其高温锻烧,最后生成白色的生石灰。这个过程的化学原理是: CaCO3 =CaO+CO2↑ 目 录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一笔诗中,记述了一件他十分迷惑不解和懊恼的事。 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