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怒江—高黎贡构造带内花岗岩的侵位过程及其对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响应 The Emplacement of Granites in Nujiang- Gaoligong Belt,Western Yunnan, and Response to the Evolvement of Neo-Tethys.pdfVIP

滇西怒江—高黎贡构造带内花岗岩的侵位过程及其对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响应 The Emplacement of Granites in Nujiang- Gaoligong Belt,Western Yunnan, and Response to the Evolvement of Neo-Tethys.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滇西怒江—高黎贡构造带内花岗岩的侵位过程 及其对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响应 杨启军1徐义刚2 1.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 摘要:高黎贡构造带的花岗岩,其分布受怒江深断裂的控制。花岗岩体沿着怒江断裂带呈南北向分 布,总体表现为一个狭长的透镜体。远离怒江断裂的西侧,花岗岩具有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靠近怒江深 断裂,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构造,糜棱结构。花岗岩属于强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浆锆石SHRIMP年龄 为124~118Ma,糜棱岩化花岗岩新生黑云母Ar-Ar年龄为18~10Ma,与北侧波密—察隅花岗岩结晶年 龄(116Ma)、变形年龄(18~12Ma)一致,表明高黎贡花岗岩带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转弯花岗岩带的南 延部分。沿着花岗岩带向南西方向依次是小龙河花岗岩(76Ma)到盈江花岗岩(37Ma),逐渐变年轻,体现 一个有序的侵位过程。上述特征表明,波密—察隅—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24~116Ma,代表 怒江深断裂的走滑高峰主体变形发生在中新世(18~10Ma),与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高峰、藏南南北向裂 谷系、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高峰等在时间上耦合一致,可能预示中新世时期,南北向挤压、拉萨地块 的东西向伸展及后期旋转,造成的周边走滑作用具有统一的应力场,属于新特提斯封闭,印度大陆向亚洲 大陆碰撞、俯冲、挤压这一共同的壳幔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怒江构造带花岗岩侵位与变形记录了这一动力 学过程。 怒江—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变形;走滑年龄;陆陆碰撞;新特提斯;构造 P542.4 A 1671-5888(2011)05-1353-09 TheEmplacementofGranitesinNujiang-GaoligongBelt, WesternYunnan,andResponsetotheEvolvementofNeo-Tethys YANGQi-jun XUYi-gang 2011-05-08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2CB12603) 杨启军(1965-),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研究,E-mail:qijunyang @。 一致的。 征明显,石 棱岩化过程 andtakenoutcrop Arp9Ardating 对挤压环境下 @@[4]莫宣学,赵志丹,邓晋福,等.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 程的火山作用响应[J].地学前缘,2003,10(3):135- 148. MOXuan-xue,ZHAOZhi-dan,DENGJin-fu,etal. ResponseofvolcanismtotheIndia-Asiacollision[J]. EarthScienceFrontier,2003,10(3):135-148. @@[5]钟大赉,丁林.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中国科学:D辑,1996,26(4):289-295. ZHONGDa-lai, DINGL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