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校勘(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讲 古书的校勘(二) 一、发凡起例 (一)何谓发凡起例 发凡起例就是说明体例。一部书,尤其工具书,作者往往于正文前叙述全书的编写目的和体例,称为凡例,或称“例言”或称“发凡”。“发凡”非常重要,好的凡例能起到导读的作用。古人,特别是唐以前,其凡例多散见于著作的各部分之内,不集中,起不到导读的作用。因此,训诂学家往往有发凡起例之作。给读者一个读此书的向导。例如 《说文·一部》:“……凡一之属皆从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 (二)训诂家的发凡起例有如下类型: 1、考察某部书的写作条例,编成一部提示训诂条例的辅助读物。如杜预的《春秋释例》等。 2、考察某书注释条例。编成一部提示训诂体例的独立著作。如清·陈立《公羊解诂释例》即是。 3、考察某书编写条例,把提示条例的文字分散于各有关注文之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便常揭示许慎《说文解字》的条例。 4、说明自己作注条例,如李善《文选》注中即有注解条例的文字。(例略) 二、校勘记 (本节课通过介绍《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书》、《史记》中的“校勘记”,说明“校勘记”的写法。同时布置《岱览》校勘作业。) 所谓校勘记,就是把校勘中发现的异文、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用文字标记出来。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如 《诗·召南·野有死麕》:阮元“校勘记”: 男女及时也:案:《释文》云:“本或作‘得以及时’者,从下而误。《正义》云:俗本‘男女’下有‘得以’二字者,误也。亦谓此句,非谓下句也。” 见教材P71 校勘的结果,一般都要写成“校勘记”。如著名的清人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为方便,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印时把叶圣陶先生的《十三经索引》每一条下加注本书页码,重新排印,与本书分别定价发行。 (一)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1、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第三五九页《毛诗正义》卷五——三第九十一页中栏第十二列底正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 阮元“校勘记”: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郑笺)文:小字本、相台本同。案:依正义当作‘眷顾’,各本皆误倒也。(‘正义’即孔颖达的“疏”。孔疏曰:“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也。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中华书局点校的“二十五史“是最权威的史书,其中的“校勘记”主要是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来进行的。圆括号()表示应删之文,中括号[ ]表示应加上的文字。所以用这两个括号基本上就可以用来表述校勘结果。下面以《汉书》“校勘记”为例说明之: (二)《汉书》中的“校勘记”: 四二三六页四行:不言(然)[作]而改言述。景祐本作“作”。 四二三八页三行:谁(能)[可]任用。景祐、殿本都作“可”。王先谦说作“可”是。 四二三九页八行:一曰(王)[主]奄闭门者。景祐、殿本都作“主”,此误。 四二四〇页六行:言其自号(宁)[宰]衡。景祐、殿、局本都作“宰”。此误。 四二四三页四行:秦文公造(四)[西]畤祭天是也。殿本作“西”。王先谦说作“西”是。(以上例句见中华书局62年版《汉书》第12册P4272) 一七〇二页一七行:转(为)[写]脱误。景祐、殿本都作“写”。(以下例句见中华书局62年版《汉书》第6册P1781) 一七〇三页二行:号九师(法)[说]。京祐、殿本都作“说”。 一七〇四页三行:汉兴,田(和)[何]传之。钱大昕说“和”当作“何”。按景、殿本都作“何”。 一七〇五页五行:欧阳经(二)[三]十二卷。景祐、殿本都作“三”。 10、一七〇八十行:诗言志,(哥)[歌]詠言。景祐、殿本都作“歌”。再如: 《汉书·司马迁传》:“失其[所]守之职也;景祐、殿本都有‘所’字。” 《汉书·司马迁传》:“错音千(古)[各]反:景祐、殿本都作‘各’,王先谦曰作‘各’是。” 《汉书·司马迁传》:“攻城(战野)[野战]:景祐、殿本作“野战”。 《汉书·司马迁传》:“上(继)[断]唐尧,下讫秦缪。吴承仕说:“继”字无义,字当为“断”。《儒林传》“上断唐尧“,并其证。按《艺文志》作“上断于尧” 《汉书·司马迁传》:“接其后事,讫于(大)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