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生物脱硫的背景 化石燃料煤和石油中所含有的硫是环境 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酸雨的危害 脱硫的必要性 生物脱硫的优势 脱有机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已受到广 泛关注。 化石燃料煤和石油中所含有的有机硫和无机硫是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严重性 1998年我国有一半以上城市降水pH低于5.6。华中地区酸雨出现频率大于70%,降水的年均pH低于5.0,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是继欧洲、北美后世界第三大中酸雨区。 迫切性 随着能源危机的逐步加剧,开采高硫化石燃料成为必然。高硫化石燃料必须预先经过脱硫处理才能进一步使用。 酸雨的危害 美国纽约州,阿第伦达克山 1980年 泰德.史匹格尔早春时节的酸雨酸雪污染了河川,造成一场致命的“酸流”,令溪鳟纷纷死于鳃部伤害。 (国家地理杂志) 酸雨对森林的破坏 二、煤中硫的存在形式 有机硫类型 煤炭的化学结构模型 三、硫的微生物脱除机理 1.无机硫的脱除机理 两种观点: 细菌浸出脱硫—细菌的生化反 应有助于硫化物在水中的溶解; 微生物助浮脱硫—微生物改变矿物表面性质使黄铁矿溶于水。 (1)微生物浸出脱硫的机理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是目前对无机硫脱除效果最好的微生物;另外还有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 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 2FeS2 + 7O2 + 2H2O → 2FeSO4+2H2SO4 (1) 2FeSO4 +1/2O2 + H2SO4 → Fe2(SO4)3 + H2O (2) FeS2 + Fe2(SO4)3 → 3FeSO4 + 2S (3)(间接氧化) 2S+3O2 + 2H2O → 2H2SO4 (4) (2)微生物助浮脱硫的原理 2.有机硫的脱除机理 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式化合物的脱硫途径 (1) 碳架破坏途径(C-C键被切断) (2)碳架保留途径(专一地切断C-S键而保留完整的碳架) 有机硫的脱除机理 (1)碳架破坏途径 这一途径是在从土壤中分离的假单胞菌、贝氏固氮菌、不动杆菌和根瘤菌的混合培养中发现的,DBT的碳架被氧化断裂,而C-S键依然保留,有机硫仍残留在分解产物中。由于芳环的分解和溶出,使煤中的含碳量明显下降,热值损失较大。 有机硫的脱除机理 (2)4S途径 4S途径中,DBT经过四步氧化最终生成SO42-、SO32- 2-羟基联苯(2-HBP)、2-2’-二羟基联苯(DHBP),对碳原子骨架不发生降解,使有机碳含量保持不变,煤的热值损失小。 (1) 碳架破坏途径(C-C键被切断) (2)碳架保留途径(专一地切断C-S而保留完整的碳架) 其它含硫化合物的代谢 硫醇和烷烃化的硫醇 菌株为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可以通过甲基硫醇氧化酶作用,氧化硫醇定量生成甲醛,S0和过氧化氢。 四、微生物脱硫的工艺 (1)微生物浸出脱硫技术 简单的处理 空气搅拌式反应器 (2)微生物助浮脱硫 浮选柱内进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发的Microcel微泡浮选柱和美国肯塔基大学开发的肯浮劳特浮选柱。 简单的处理:煤炭上布洒含有微生物的溶液,水浸透在煤中实现脱硫。生成的硫酸在底部从煤中去除。装置简单,经济,操作容易,但处理时间长。 空气搅拌式反应器:把粉碎了的煤与含有微生物的溶液在空气泡中进行搅拌脱硫,比机械搅拌对微生物损伤小,同时因为能迅速微生物生长必需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加快浸出速度及增强浸出效果,缩短了处理时间。18-28天能脱去黄铁矿90%-95%。 五、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应用状况 许多国家对于微生物煤炭脱硫技术的研究,正从以微生物为对象的基础研究逐渐发展到以工艺流程设计和总体设计为目的的应用研究,致力于工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美国、荷兰、德国、捷克等报道了半工业化或工业性实验,捷克北部三个露天煤矿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褐煤中硫,结果显示,无机硫脱除率平均为78.5%,有机硫的脱除率平均为23.4%。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限于实验室研究。 (2)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a.煤的破碎费用高; b.反应时间长, c大规模生产中传热是一个棘手问题; d.硫氧化产物需进一步处理; e.煤炭中的杂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解决策略: a.选育和驯化高效脱硫菌, b.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构建高效脱硫工程菌, c..对脱硫液进行回收处理,实现废物资源化,避免二次污染, d.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