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教师版).doc

201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教师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教师版) 【2013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 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 Ⅰ (4)群落的演替 Ⅰ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Ⅰ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Ⅰ (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Ⅰ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 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项目 “J”型(形)曲线 “S”型(形)曲线 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 (速)率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 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 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 步骤 ①随机取样 ②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 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②一段时间后重捕 ③如下公式计算 = 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注意 事项 必须随机取样 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 5.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 6.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例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结构) 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B 二 生物群落的特征 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无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2.群落的结构类型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