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一个整合的心理治疗模型
本文论述了一个整合的现代心理治疗模型。在此模型中,植根于认知心理学心理信息处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依恋理论被作为核心,用以指导诊断,治疗目标走向,和治疗关系的处理。奠基于一个心理信息微处理理论的“凝神观心”方法,和“和弦共情”一起构成治疗方法,旨在促使客人心理信息处理模式的改变。本文在论述何以选择依恋理论和凝神观心为本模型的根本成分之理由后,将介绍它们如何构成本疗法的;两大类型人格客人的治疗原则,方法和过程将作为例子描出本疗法的轮廓。 心理治疗源起于西方,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青年拥抱弗洛伊德理论时,流行于英美心理治疗界精神分析学派的已是如Heinz Kohut, Melanie Klein、Donald Winnicott这样另外一些名字。上个世纪末西方心理治疗的发展似乎不再有横空出世、开天辟地的大师的涌现,但种种从传统学派中发展出来益发精细的新门派依旧令人眼花缭乱。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心理治疗业(咨询)初现萌芽状态;相较于盎格鲁森人口,澳大利亚的华人求助于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依旧为少数,华人背景的心理学家及心理咨询师在澳大利亚同样极为稀罕。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个华人背景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面对着这样一个挑战:在华人中的心理治疗实践,该如何吸呐,选择,应用现代西方心理治疗之成果? 本文将要提出一个经过整合某些西方心理治疗门派而形成的心理治疗模式,它反映了笔者 - 一个在澳大利亚对华人客人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华人心理学家 - 面对此挑战的努力。 本模式被放置在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元理论(METATHEORY)的框架之内,则其理论的叙述语言将摆脱许多传统心理治疗门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局面,从而使包容各派之精华成为可能;并因此在心理治疗与实证的心理学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 本模式包含几个基本成分:其一,是以依恋理论(ATTACHMANT THEONY)为指导性理论;其二,是以“凝神观心”为核心的一系列体验派技术为治疗手段。大量被整合入此治疗模型的来源于其他学派的技术也将在“凝神观心”的氛围中展开。
? 为什么选取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依恋理论,是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的共同创造的结晶 (Ainsworth and Bowlby, 1991)。John Bowlby,英国精神分析师,曾师从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的Melanie Klein。与其他当代精神分析学-----如客体关系理论(Objetc Relation)和自性心理学(Self Psychology)一样,Bowlby之依恋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它改写了传统弗洛伊德理论核心中几个屡被苟病的基本要义(Eagle,1995) 。性驱力作为精神分析学关于人类动机之核心的假设遭到了挑战;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并非作为一种次级性的需要,从属于饥饿驱力系统,服务于满足饥饿之首级需要,相反,它从属于一个独立的依恋动机系统;依恋对象(客体)不再只是一个缓解驱力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终极性的目标(Bowlby,1959);这样,主体对客体的依恋关系成为重写后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之核心,而不再需要作为某种纯生物驱力的派生物而存在。Bowlby之依恋理论与当代精神分析学的演变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 如另一位精神分析师N。Symington所言:“随着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精神分析学从一种粗糙的自然科学一变而为一种关于人类情感关系的富有伦理意味的学说”。(Symington,1994). 选取依恋理论为本文提出的心理治疗新模型的指导性理论, 正是考虑了依恋理论似乎代表了近几十年来西方心理治疗界渗透于许多门派中的一股潜流,一股我们姑且称为人文主义精神的潜流。精神分析学在这里和Carl Rogers的以客人为中心学派、Greenberg的以情感为中心学派(Greenberg,1993)及其它人文主义体验学派的传承彼此呼应。依恋理论所提供的框架具备了阐明这些不同治疗流派之的潜能。 在这股人文主义精神的潜流下,笔者感到了一种向华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世界图景的靠拢。 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反观中国文化,以“仁”为核心(注意汉字仁:两人关系),几千年教导的修身养性指向的是齐家-建立一种温情的亲密关系。然而传统模式的文化宣导究竟在日常生活之现实层面塑造出怎样一种人际关系模式?在什么意义上实现了“仁”之理想?在现代以自我为本的潮流之下,它又向何处去?也许这只是心理科学应该介入的地方。选取依恋理论,包含这样一种企图,即精神分析中国之文化,并以精神分析之实践帮助现代中国人之自我实现。依恋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