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的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的论文范文.docVIP

论“历史的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的论文范文.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论“历史研究” ──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 袁林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提要:本文关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三个观点。一、历史研究不是在人的意识中复现实际的历史过程,而是在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现存知识体系之间求取无矛盾的共同点。二、历史研究的结果有可能出现同时或异时互相矛盾的“真”。三、由主客体关系所决定的历史有三种互相联系但又互相隔绝的基本表现形式。 关键词:历史研究 主客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 收入日期: 作者简介:袁林(1949-),男,陕西南郑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9月21日,笔者有幸实地考察了大夏统万城遗址。白色残垣矗立于蓝天白云与滚滚黄沙之间,很远就可以看到。站在城上,极目北望,蓝天与黄沙连接于天际地缘,景色甚为壮观。回到城下,墙垣已残破不堪,有些没于蒿草之中,失去了踪影,现存的城墙上,后人开凿了许多窑洞,城土被取下筑成猪圈。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历史的神秘、悲凉与沧海桑田。突然间,眼前似乎出现幻觉,牛羊散布于城外,“岭北夷夏十万人”[1](《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齐声吆喝着筑城,间或用占卜求取神灵指点,时而以刀兵相见于原野,仿佛回到了1600多年前。幻觉消失,回到现实,不禁自问:看到残留的统万城,看到文献中有关大夏的记载,我们是否能够回到那个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中去?人类对于历史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历史研究究竟是怎样一种性质的工作?旅途中的思考导致了下述几篇札记,现提出以求教于感兴趣者。 一 关于统万城的筑造,据《晋书》,赫连勃勃用叱干阿利,“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1](《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城之坚固与赫连勃勃之残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典型。实地考察,城垣确实十分坚固,且建造极为得法,如马面长且密等,因此拓跋焘以数万之众攻统万,只能示弱以诱敌出城。此种筑城方法为赫连氏特长,沈括大为赞赏,曰:“赫连之城,深可为法也。”[2](《梦溪笔谈》卷11) 由于《晋书》有“蒸土筑城”的记载,今人著作多说筑城之土曾被“蒸”,如范文澜《中国通史》、吕思勉《中国通史》等。考古调查,统万东西两城周长分别为2,470米和2,566米,西城墙基不计马面,大约宽16米,若加马面可达30米,东城墙基约6-12米,现存城垣高出地面2-10米,西城西南隅墩台高达31.62米,规模甚大。以今天知识考虑,似乎无法“蒸土筑城”,一是如此巨大的土方量,在1500多年前似乎无法进行“蒸”,二是以今日知识衡量,“蒸土”似无必要,并不能增加墙体的强度。考古工作者化验了墙体,主要成分是石英、粘土和碳酸钙,石英与粘土当来自本地沙土,碳酸钙当源自石灰,三者结合大大提高了夯土强度,类如今天建筑中使用的“三合土”。有学者推测,“或是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的过程中,释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史家不谙生产,遂讹为‘蒸土筑城’了。”[3]以今日相关知识看,这种推测很有道理。《晋书》以史实记载的“蒸土筑城”,《新五代史》称其为“故老传言”[4](《新五代史》卷40《李仁福传》),可见也有古人认为其来自传说,未必是历史真实情况。 由上述可见,关于筑造统万城这一历史事实,今人是依据三个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一是以文字形式留下来的史料,一是以实物形式留下来的遗物,一是基于现实事物的现有的相关知识体系。根据文献,得知统万城建造时用“蒸土”,坚硬无比。根据实物遗址,城墙确实十分坚硬,且有马面长且密等特征,又征之文献,《梦溪笔谈》记有同为赫连勃勃所筑之丰林城,与统万城遗址所见类似,由此确定文献与遗址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而对墙体实物进行化验,以其富含碳酸钙并联系到今天建筑中利用石灰的情况,根据氧化钙加水变为氢氧化钙过程中产生大量热能、引起水汽蒸腾的现有知识,推测筑城时使用石灰,被人误记为“蒸土”。 那么,有这三个方面的依据能否恢复历史真实面目呢?文字史料所见“蒸土筑城”为前人记述,它是确实史实的记载?是有所歪曲的史实记载(如将石灰蒸汽误认为蒸土)?还是传说而并无其事?我们不知道,也无法通过实践去验证。白城子遗址是统万城经过大自然改造以后的残留,它可以帮助我们以现在的知识去推测过去实际建造时的情况,但它毕竟经过了1500余年风霜雨雪,失去的部分究竟如何?现存城体的成分是否与当时全部城墙成分完全一致?构筑城墙是否使用了类如今天三合土的作法?作为当时城池存在环境与背景的自然与社会状况如何?我们都不知道,也无法通过实践去探索检验。因此,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基于现存事物而形成的现有知识体系为平台,从研究者本人的视角,对现存历史资料(文字的或实物的)做出的一种描述和解释。虽然研究者一般都自认为他的描述和解释恢复了历史的真实,但这是无法证明的,不仅不能证明其恢复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也无法证明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