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学自传》教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陆文学自传》教案.doc

陆文学自传教学目的: 1. 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 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 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重难点: 1. 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 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课时: 2 课时。 第课时 过程: 导入简介作者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 “ 茶圣 ” 。“茶神”。 独来独往。如仙若神。著作很多,但传世甚少。《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罍léi:一种盛酒器具,形状像壶。) 2.文题背景: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在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 三、整体感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后来在师父的强迫下学佛经,一无所成,一心向儒,师父惩罚他改正也没用,后逃出佛门,学习演戏,受人常识。对小孩子读书情有独钟,师傅极力想灭之,但无果。后隐居山中,力著《茶经》,足迹踏遍山山水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教学第 1 段。 3.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者的概况和为人。 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 “ 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 ,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 “ 不知何许人也 ” ,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 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 “ 或云 ” 、 “ 未知 ” 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 貌陋 ” 、 “ 口吃 ” ,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 “ 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 , “ 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 , ??“ 又与人为信 ” 等。客观介绍, “ 不虚美,不隐恶 ” ,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第 2 段。 3.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 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 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 ? 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 “ 自传 ” 为题的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第 课时 过程: 一、复习检查。 第 3 段。 3.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 “ 孔圣之文 ” 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学第 4 段。 3.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名流的情形。 . 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有何为见证?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 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为什

文档评论(0)

caijie1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