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子交换与吸附,2004,20(4):376~384
10NEXCHANGEANDADSORPTION
00
文章编号:1 1·5493(2004)04·0376·09
气固吸附等温线的研究进展·
何余生李忠奚红霞郭建光夏启斌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广州510640
摘要:综述了近些年来在气固吸附理论研究领域对吸附等温线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从早期的
模型的Gibbs吸附分类的5种类型吸附等温线.讨论了与各种类型吸附等温线类型相对应的吸
附机理,并对滞留回环现象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吸附等温线;分类:超临界吸附;滞留回环
中图分类号:0647.3文献标识码:A .
1引 言
吸附相平衡是吸附分离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是表述吸附剂对吸附质分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以及
吸附选择性。吸附等温线是吸附相平衡的具体描述,是吸附分离装置设计所必需的参数。对于气固吸附
相平衡的研究,人们通常都是从对所研究的吸附等温线的归类开始入手的.通过对一系列吸附等温线的
分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吸附机理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同时这一系列吸附等温线的分类还有
UnionofPureand
[International AppliedChemistry,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协会】手册上就有说明:对于吸附
过程的研究,第一步就是“确定吸附等温线的类型,然后再确定吸附过程的本质【1’2p.对于吸附等温线的
分类,主要有以下3种分类方法:
1早期的BDDT的5类吸附等温线
W.E.和TellerE.等人对各种吸附等温线进行分类,将吸附等温线分为5类(如
S..DemingL.S.,Deming
图l所示),称为BDDT分类l】1,也常被简称为Brunauer吸附等温线分类。
类型I是向上凸的Langmuir型曲线。表示吸附剂毛细孔的孔径比吸附质分子尺寸略大时的单层分子
吸附或在微孔吸附剂中的多层吸附或毛细凝聚。该类吸附等温线,沿吸附量坐标方向,向上凸的吸附等
温线被称为优惠的吸附等温线f4I。在气相中吸附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仍有相当高的平衡吸附量,具有这
种类型等温线的吸附剂能够将气相中的吸附质脱除至痕量的浓度,如氧在一183℃下吸附于炭黑上和氮在
+收稿日期:2004年3月24日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教育部博士点基金(No20020561010)、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何余生(1981一).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化学与环境工程研究
万方数据
第20卷第4期 离子交换与吸附 ·377·
一195℃下吸附于活性炭上。
h
I lI III V
捌 .厂
蔷
督 ./’ //夕 //
相对蒸汽压力
图i BDDT吸附等温线的5种分类
类型Il为形状呈反S型的吸附等温线,在吸附的前半段发生了类型l吸附。而在吸附的后半段出现
了多分子层吸附或毛细凝聚,例如在20℃下,炭黑吸附水蒸气和一】95℃下硅胶吸附氮气。
表示吸附气体量不断随组分分压的增加直至相对饱和值趋于l为止,曲线下凹是由于吸附质与吸附剂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较低的吸附质浓度下,只有极少量的吸附平衡量,同时又因单分子层内吸附质
分子的互相作用,使第一层的吸附热比诸冷凝热小,只有在较高的吸附质浓度下出现冷凝而使吸附量大
增所引起的,如在20℃下,溴吸附于硅胶。
类型IV是类型II的变型,能形成有限的多层吸附,如水蒸气在3012下吸附于活性炭,在吸附剂的
表面和比吸附质分子直径大得多的毛细孔壁上形成两种表面分子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