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
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
《耆夜》是清华简中公布较早的一篇出土文献。篇中武王伐黎及饮至诗歌等内容前所未见,与传世文献形成巨大反差,一时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人们对武王伐黎、饮至礼仪、周公作诗诸事各有不同的诠释,但大多不怀疑其记事的真实性。至于个别学者从礼制、用语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耆夜》是“现代人的拟古之作”[1],则似过偏激。不过,这里存在一个制作年代问题。大凡文献的制作年代不同,其史料价值就有高低之分。本文拟就《耆夜》的成书年代和记事内容再作探索,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书的形成过程和文献价值,以就教于方家。
一、《耆夜》特别的纪年方式
《耆夜》开篇即称:“武王八年,征伐 (耆),大戡之。”[2]150①这种纪年方式与其著作年代颇相关联,然鲜为学者所察。关于《耆夜》的著作年代,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3],也有人认为时代可能更晚,《耆夜》中的诗作都应该是“战国时人的作品”[4],或者是“战国楚地儒士对于《诗》的一种拟作”[5]。这些意见都值得重视,至少比把《耆夜》默认为商末周初文献要合乎事实一些。这里,我们想从《耆夜》纪年方式的角度对其著作年代略作分析。
事以系年是中国古典文献的优良传统,这在殷商末年的甲金文中即初露端倪。例如:
辛酉,王田鸡麓,获大??虎。在十月,唯王三祀,协日。(《合集》②37848)
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弘吉。在八月,唯王八祀。(《合集》37849)
己酉,王在,其易贝。在四月,唯王四祀,羽日。(四祀其卣,《集成》③05413)
癸子(巳)……用作母癸尊彝。唯王六祀,肜日,在四月,亚??。(小臣邑,《集成》09249)
其纪时方式大多为日、月、祀(年)相次,且王年置于文末,个别情况是月序在王年之后。周初金文略有变化,主要增加月相词语以精确纪日,其历日要素通常是以月序、月相(或缺)、历日、王年相次,王年仍然分置篇末。例如: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称武王礼,祼自天,在四月丙戌……唯王五祀。(何尊,《集成》06014)
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唯王廿又五祀。(小盂鼎,《集成》02839)
传世文献中也有以历日、月序、王年相次之例,如《尚书·洛诰》云:“戊辰,王在新邑……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及至穆恭以后,以王年、月序、月相、纪日干支等历日四要素融为一体,顺次排序置于篇首,则为金文中一种完备而正式的纪时方式。例如:
唯王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王在周新宫。(虎簋盖,《近出》④491)
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称旂于丰。(裘卫盉,《集成》09456)
唯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王在周穆王太[室]。(?鼎,《集成》02838)
当然,具有四要素的西周金文并不多,但它体现了当时文献对列王纪年的规范表达,即“唯(王)某年”,从无《耆夜》“武王八年”即“某王某年”的纪时方式。尤其是“武王”的“武”为死后谥字,生前万万不能用来纪年。西周虽有几例王者生称谥的金文,但器铭都是该王死后所作,是作器者追述前朝旧事时使用了某王死后才有的谥号[6],且无一例用于纪年。可见《耆夜》这种纪年方式不可能出现在西周时期。
从现存文献看,较早使用王号纪年的著作是《国语》和古本《竹书纪年》。《国语·周语上》曰:“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又《国语·郑语》:“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均为使用西周王号纪年之例。至于使用东迁诸王王号纪年者,更为习见,如《国语·周语》上篇“惠王三年”、“襄王十六年”,中篇“定王八年”、“简王十一年”,下篇“灵王二十二年”、“敬王十年”,均是。《国语》记事始于西周穆王之征,下讫鲁悼智伯之诛(公元前453年)。其撰作和编定的年代,无论如何不能早于战国时代。古本《竹书纪年》使用西周王号纪年,是大家所熟悉的。略举数例如下:
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盘),为太子。[7]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叙述夏至战国史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原简在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出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后渐至散佚,今仅有辑本。至于明代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已非古本旧貌,不可轻信。因魏襄王卒于公元前295年,则墓中古本《竹书纪年》当写定于公元前299年至公元前295年之间。除传世文献外,近出清华简《系年》也出现以王号纪年的情况。其《第一章》说:“宣王……立三十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又《第四章》说:“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起师伐卫。”[8]136,144《系年》记事终于楚悼王时(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81年),其成书必在其后,也是战国中期的事情。既然用王号纪年的著作均成书于战国,《耆夜》当不例外,也应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只是这样推断会遇到一个反证,即《左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