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治市古建筑????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北25公里的实会乡王曲村,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天台庵正殿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村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距地平高8余米,坛东西宽15米,南北长26米,面积390平方米。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是全国仅存四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庵的创建年代及其沿革,史书记载不多,由于地处偏僻,寺宇规模较小,也不是县邑名刹,志书上没有记述。人们到此,总想从唐碑上觅得建筑年代等资信,但由于风化过甚,字迹漫漶不清,已难辨认。虽然如此,天台庵正殿因其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已被国内外古建筑专家确定为唐代晚期建筑。天台庵正殿座北向南,面宽三间,通面宽6.95米,进深三间六架椽屋,总进深6.95米,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单檐九脊殿式,即清代歇山顶,歇山收分较大,屋顶坡度非常平缓。为现存宋以前同类建筑中孤例。明间开间较大,两次间仅及明间之半。这是我国现存早期建筑平面中极为少见的例子。檐柱一周十二根,皆为圆柱,柱底以自然料石作柱础,柱头卷刹高度6-8厘米,较宋代规制和缓,柱头上有栏额相互联系,无普柏枋,至转角处栏额不出头,也是唐宋之制,柱头斗栱简洁,以斗口跳承托檐部荷载,即栌斗口内出华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撩檐槫,无令栱亦无耍头。四椽栿两端伸至前后檐外做成华拱形制,将斗栱梁架构为一体,简练有力,与中唐时期重建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同。补间铺作,为后人修缮时增置。四周只当心间一攒,两次间仅在柱头枋上隐刻出斗栱的形状,略似“一斗三升”之制。转角铺作由正侧两面柱头枋外端制成华栱搭交,无角栱和由昂之设,手法简练,栱枋用材高18厘米,宽12厘米,契高9厘米,约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尺度。????殿内无金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外,栿上设驼峰承角梁后尾,梁尾置大斗负重平梁。平梁两端设托脚,平梁之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和捧节令栱承负脊槫和脊部荷载,两山施丁栿,后尾搭在四椽栿上,转角处设大角梁和仔角梁挑承翼角全部荷载,大角梁后尾压于平梁之下,仔角梁后尾隐于续角梁底皮,结架合理,负重有力。整个殿宇构架简洁纯朴,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造型手法与五台南禅寺大殿相同,为我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杰作。平梁之上原为大叉手和捧节令栱负重,构造严谨,现有的驼峰和侏儒柱,为后人所置。????古建筑上的斗栱,是我国建筑发展演变进程中,时代特征极为明显的标志。天台庵佛殿上的斗栱,结构简洁,手法朴古,栱枋用材断面颇不一致,用材比例与宋代刊《营造法式》中的规格有差异,说明晚唐时古代建筑的模数制在偏僻山村还未统一。天台庵和南禅寺两殿的对比,天台庵无疑是唐制至宋制的过度实例。古代建筑造型和结构模数的形式与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到唐代已逐渐标准化、科学化。但在一些偏僻山区,限于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条件。进化略慢于文化发达地区。天台庵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挺立于这苍茫天地之中,日月变幻,斗转星移,它依然讲述着古老的奇迹。大云院,又名大云寺,位于平顺县西北23公里的实会村北隅山腰,坐北向南。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殿和寺外七宝塔。大云院初名仙严院,前后两进院落,弥陀殿居中心位置。前院有山门(天王殿)、左右配殿,殿内分别奉观音、地藏二菩萨。后院东西殿堂早已毁坏,仅存后殿五间,为明清所建。大云院始创于五代,据寺内现存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载:“天福三年戊戌岁,降迹褂锡于双峰山下,洗心并???修住持。至天福庚子岁,牒请住下王宗、王贵、王密等,充十方都维那,盖早佛殿方丈室。”可以得知寺院创始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至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建造大佛殿(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世宗时下诏废佛,佛教势力大衰,七宝塔也被掩埋。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降诏修复佛法,寺院随之又兴盛起来。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敕赐大云禅院铭记》载“自创以来殿宇有一百余间,公德及五百余事。幸蒙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三月七日特降敕额,改仙严院为大云禅院”。宋、元两代,无修建寺院的记载。明代后,附属建筑(山门、厢房等)逐渐毁损,只有弥陀殿巍然独存,后经明成化、万历、清顺治、康熙等几次修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大云院历经沧桑,屡经修缮,变化很大,然而弥陀殿却古貌仍旧,原构依然保留了原有雄姿。弥陀殿,面宽、进深皆为三间,开间较大,殿前无月台。殿身施檐柱一周,除前后檐当心间二平柱露半径外,其余都筑入墙内。柱头卷刹和缓,侧脚升起显著,柱头相互间除阑额连接外,加施普拍枋一道,与栏额叠架一起,致断面成“丁”字形,这是古建筑用普拍枋之始。柱上设斗栱承托屋檐,斗栱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