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气郁与老年期痴呆病相关性的理论及临床研究.pdfVIP

1肝气郁与老年期痴呆病相关性的理论及临床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肝气郁与老年期痴呆病相关性的理论及临床研究.pdf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届硕士擘位论文 寂寞感;因离退休后不适应、离异,丧偶等而产生失落感;因夫妻感情不合、亲情关 系紧张等而产生焦虑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期持续下去,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受到抑 制,使思维变慢、认知衰退,从而促进痴呆的发生。因此,七情过用应成为老年期痴 呆病不容忽视的发病原因。通过对本病病因、病机和演变规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中 医文献对本病的阐发,学生认为肝气郁应与老年期痴呆病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课 题通过对肝气郁及老年期痴呆病的文献研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理论探讨;通过临 床调研,调查肝气郁在老年期痴呆病中所占比例;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以疏肝解郁为 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提供一种治疗老年期痴呆病的辨证新思路,为 中医学对老年期痴呆病的探索性研究及今后的纵深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2 肝气都与老年期痴果病相关性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一、肝主疏泄与精神情志的关系 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促进 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调畅情志,调节男女精血的藏与泻五个方面叫。 《读医随笔》云:“肝贯阴阳,统血气,握升降之枢。凡脏腑十二经之气血,皆必籍 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嘲《杂病源流犀烛》云:“一阳发生之气起 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o町 肝寓生发之气,鼓舞着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是维持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是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是保障五神脏正常发挥其调神功能的前提。 《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医学入门》云;“肝藏魂,魂者,神 明之辅弼,故又日肝为宰相。”m1心藏神,肝藏魂,肝魂参与心神的活动,且心神的 功能活动受肝之疏泄的影响,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属心所主,但与肝的关系也甚为 密切。一方面,肝直接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 官,谋虑出焉。”《内经知要》云;“肝藏魂,魂伤则或为狂乱,或为健忘。川”1《临证 指南医案》云:“七情之病,必从肝起。”“”《医经稽义》云:“肝开窍于目,与督脉 会于巅顶,督脉属肾,为肝之母,会于巅顶,子会于母也,目系巅项内,为脑髓,脑 风晕迷,均肝所司,以其脉相通也。西医详论脑髓,而无治髓之药,盖不知髓系督脉 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脉所贯,岂知其治法哉。”“”另一方面,肝通过对气机的调节, 来协调精神情志活动。《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各种异常的情志刺激 首先影响机体的正常气机,进而使精,血,津液功能受损。脏腑的精、气、血、津液 是产生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又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 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首要的是调畅气机,故精神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宫窍等功 能活动稳定有序。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称为“肝失疏泄”,根据其所致病症的不同表 现,可分为肝疏泄功能不及的“肝气郁”和肝疏泄功能太过的“肝气逆”两种病理变 化。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二、肝气郁的理论探讨 (一)肝气郁的源流概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最早提出“木郁”,《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肝气郁” 一词,但对其症状已有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 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不及则令人 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肽满。”《素问·气交变大论》日:“岁木不及……民病中清,肤 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元代医家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中最早明确的提出了 肝主疏泄的功能:“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综合六 淫、七情等内外因,创立了“六郁学说”,把由情志不畅所致的“气郁”作为六郁之 首提出。孙一奎在《赤水玄朱·郁证门》中提出了五脏本气自郁之证,首先提出“肝 郁”一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郁证》中对肝气郁病因病机阐述较祥,并指出肝郁 脾虚:“郁怒者,或为倦怠,或为食少,此以木郁克土,损在脾矣。”林佩琴类证治 裁》专列“肝气郁”一篇,指出:“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周学海在《读 医随笔》中列举了诸多肝气郁所致病证。程杏轩在《医述》中指出肝气郁与疾病可相 互影响,或

文档评论(0)

蝶恋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