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唯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拔罐的工具、材料、用具 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拔罐的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间的方法叫留罐法。适用于多种病症。留罐时间根据吸拔的部位(如面部时间宜短,躯干四肢可长)、病人体质(如强壮者多留,虚弱者少留)、病情(病程长,症候顽固者多留,反之者少留)等决定,一次10~15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或瘀斑为宜。留罐法又有两种形式: 单罐法: 即单拔一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的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具吸拔。如胸胁部挫伤,可取大或中号罐,在压痛明显处吸拔一罐。 多罐法: 指一次拔数个乃至十数个罐,一般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者。其中,拔的罐分散而无一定规律,叫散罐;循肌束、神经或经脉走行位置排列吸拔的称排罐。 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医生用镊子夹住一个95%酒精棉球,点着后在罐内闪动立即拿出,并迅速将罐扣在皮肤上即可吸住。施术要迅速敏捷。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一般留罐10~15分钟。老人和小儿留罐时间可缩短。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食指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切忌硬拉或旋动。 走罐是什么意思 走罐疗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拔灌疗法发展而来,为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又可称为推罐疗法,现代应用较为广泛。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刮痧拔罐润肤剂”,否则易出现皮肤损伤和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 走灌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络走罐两种。 1.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 2.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如腰肌劳损,即循经过腰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 常用走罐法有以下三种。操作方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 1.浅吸快移法 使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