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 1、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体温的概念; 3、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产热方式及产热调节; 4、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散热方式及散热调节;体温调节中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 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其余不足50%则以高能磷酸键---ATP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机体利用。人体细胞只能直接利用ATP所释放的能量。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在避免外功的条件下,测定单位时间内 机体的产热量,可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 直接测热法:准确但设备复杂,操作繁琐 间接测热法:定比定律 定比定律: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的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食物的卡价(热价) 1克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热量。 物理热价: 1克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 1克食物经生物氧化所产生的热量。 需测量单位时间内: 总耗O2量 总CO2产量 尿氮量 实际测量时常采用简化方法: 忽略蛋白代谢部分,根据总耗O2量和总CO2产 量求出呼吸商,按非蛋白呼吸商的氧热价进行计算 将呼吸商定为0.82,氧热价为20.19 kJ/L,只需 测单位时间总耗O2量 产热量(kJ)=20.19×耗氧量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的影响: 最显著产热量可达安静时10~20倍能量代谢与劳动或运动强度密切相关,能量代谢率可作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 (二)精神因素的作用: 紧张状态下:肌紧张↑、交感N紧张性↑、促进代谢的激素释放↑,产热量↑ 四、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的状况下,排除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①进食后12~14 h;②清醒,靜卧0.5 h以上,全身肌肉放松;③避免精神紧张;④室温在18~25 ?C之间。 第二节 体 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维持一定的体温,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之一。 恒温动物(高等动物和人)能够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一、体 温 体温: 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可分为深部温度和皮肤温度。 机体表层的最外层,既皮肤的温度。 额部 躯干 手 足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也有说指体核温度的平均温度。 腋窝温度:36.0 ~ 37.4 ?C 口腔温度:36.7 ~ 37.7 ?C 直肠温度:36.9 ~ 37.9 ?C (一)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变化: 性别: 成年女子比男子高0.3?C,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年龄:新生儿>成年人>老年人 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温升高,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也有影响。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产热过程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 内脏(占总产热量的 56%) 劳动或运动时:肌肉(占总产热量的 90%) 肝代谢最旺盛,产热最多,心、肾、肠次之 产热活动的调节 散热器官皮肤(主要)、呼吸道、尿、粪 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 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 机体安静状态下约占总散热量60% 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等 蒸发散热 身体以蒸发水分的方式散热(每蒸发1 g水带走2.43 kJ热量) 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它是唯一散热方式 方式:不感蒸发: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黏膜呼吸道)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以前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1000mL/d);发汗:汗腺分泌汗液形成可见的汗滴 散热的调节 皮肤循环的调节 皮肤血流量决定皮肤温度 寒冷环境→交感神经紧张性↑→皮肤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 炎热环境→交感N紧张性↓→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 三、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恒温动物和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