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研究的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随研究的论文 顾随研究的论文 [摘要]顾随集作家、诗人、词人、书法家、学者于一身,在多个方面取得足以令人仰慕的成就,戏曲研究即为显例。他对戏曲研究之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第一,元曲方言、词汇之研究;第二,戏曲文献的辑逸与整理;第三,率先提出《词谑》的作者为李开先。在戏曲创作方面,顾随接连写下6部杂剧。这些剧作,与其戏剧观(文艺观)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顾随瓣香元曲,且能在视野上有所开拓,内涵上有所突破,成为中国杂剧创作史上名副其实的殿军。本文就其戏曲研究和杂剧创作略抒管见。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顾随   [中图分类号]i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095-07   顾随(1897-1960),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人。1920年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先后执山东青州中学、济南山东第一女子中学、青岛私立胶澳中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燕京大学、北平大学、中法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后改名为河北大学)等校教鞭,培养了叶嘉莹、吴晓铃、周一良、周汝昌、欧阳中石、黄宗江、史树青、郭预衡、吴小如、颜一烟、朱家溍、陈英(沉樱)等众多杰出弟子。他集作家、诗人、词人、书法家、学者于一身,在多个方面取得足以令人仰慕的成就,近年学界关注渐夥。本文就其戏曲研究和杂剧创作略抒管见。   一、顾随戏曲研究的主要贡献   顾随的戏曲研究成果,散见于当时京、津等地报端,约一二十篇。依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元曲上。他说自己治元曲“为日无多,用功不专,见的书尤其少”,当然是自谦之词,但平心而论,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这些论著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确实比较有限。然以今日之目光视之,仍不乏真知灼见。   综括顾氏戏曲研究之贡献,约有如下三端:   第一,元曲方言、词汇之研究。   王国维谓:“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贺昌群踵其意旨,将元曲修辞上的成功总结为“善用骈律及叠句叠字”及“不避俗字熟语”。但是,当时口口相传的“俗字熟语”,对于已完全脱离语言环境的后人来讲,仍是理解上的巨大障碍。加之其间往往羼杂进外来语,而音译写法又多有不同,更加剧了求解的难度。若按照传统文化的习惯,“执形义以求之,往往扦格而不可通”。贺昌群的《元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一书,较早关注元曲的渊源及其与蒙古语的关系问题,并精辟地指出:“语言这个东西,本是富有流动性的,人类各个大团结间,除非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人,都不免要发生语言的相互的影响。这个原因决非有意的作为,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自然留下的痕迹。”在王国维之后,进一步拓展了这条崭新的研究道路。而顾随所做的工作,则更为直截、细致。他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相继发表了《元曲方言考》(1936)、《元曲中声音形容词之两公式》(1937)、《元曲中复音词演变之公式》(1940)等文章,较早对元曲中的方言问题予以关注,并对“迷留没乱”、“撺断”、“健健及”、“则剧”、“涎涎邓邓”、“杓杓答答”、“热句儿浸”、“消任”、“掂折”、“硬厮挣软厮禁”、“黑头虫”、“身材儿婪”、“希林”等难解词,作出了自己的诠解。当然,用顾随的话说,“余于文字音韵,所知至鲜。年来治元曲,始有意学之,而未暇也。”顾文在词语解释上,有的“或涉牵强,不无穿凿”,但大体上还是人情合理的。   如“则剧”,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广东方言》认为,“游戏日则剧。杂剧也,讹杂为则也”。但该词既屡见于宋元人书中,可见在当时颇为流行,诚如冯沅君之看法,不可以偶然之错误视之。任讷(二北)不得其解,在《乐府群玉》中以“待校”注之。顾随以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出现的三处“则剧”为例,以古证古,训为“赏玩游戏”,意思颇近李氏之说。又云:“疑‘则剧’一词,源出于‘杂剧’。‘则’,‘杂’,音之转也。‘杂剧’本名词;用作动词,其意为游戏赏玩,则呼作‘则剧’耳。”此处将“则剧”视为“杂剧”的音转,与雨村“讹杂为则”意思相通,冯沅君的看法也与此一致,曾在《古剧说汇》(商务印书馆1947年初版)中言:“我们猜想‘则剧’殆是‘ 剧’。‘杂’‘则’音近,以‘则剧’为‘杂剧’,当如‘砌末’、‘丝末’之为‘细末’,‘傅末’、‘付末’之为‘副末’。当初本是同音或音近通假,后来竞二者并存,甚且喧宾夺主。”钱南扬对此持异议,认为“‘则剧’殆是‘杂剧’,非也。则者,作也”,或别有一义,“作‘作速’解”。以此观之,顾随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臆测成分,但“以古证古”方法的运用,毕竟给后人以诸多启示。   顾羡季精于创作,对语言、音感和节奏有着敏感而细

文档评论(0)

wyj1992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