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doc

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 吴宇玉 梳理有关北京十一学校的争议,可以发现聚焦于“十一学校可以复制吗”。发问者的言下之意是:如果十一学校的模式和经验不可复制,那么,学习十一学校就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不可复制,所以就没有学习价值或现实意义。果真如此吗? 一、“十一学校能否复制”是个假问题 自然科学领域中,正确的研究结论是否经得起考验的标识之一是“重复”。一个成功的实验、一条被证明的公理,可以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设备、条件被控制好,便可以不断被验证。而从人文艺术学科来看,艺术成果的价值恰恰是不能被重复,在于其独特性。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音乐家每一次演奏,作家的每一部小说,不仅别人,连作者自身都无法再复制一次。因为它取决于当时的情境、作者本人的状态、灵感这些不可控制的条件。 教育学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在人文艺术范畴,它是社会科学。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一样,教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的活动为研究内容(而人是特别复杂的综合体),这就区别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其他学科,它没有一个具象的研究成果(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成果,但学生本身不是一个“成果”),这是本质不同所在。所以,回答教育研究的问题,不能简单给出“能复制”或者“不能复制”的答案。 在教育学界,东施效肇、甲之蜂蜜乙之砒霜的案例比比皆是。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无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官员、教育研究人员、校长、老师络绎不绝地参观学习、模仿实践,部分人沿袭洋思和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实效,更多人在不停地学习中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一时的成功未必是长久的成功,成绩的成功未必是教育的成功,此成功不必然能复制出彼成功。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天下没有两所相同的学校。每一个事物的唯一存在是它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复制只是量的增加,不是质的再生。复制这个行为并没有提升世界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制行为本身没有太大价值。有记者是这样表述的,“今天十一学校的面貌一定不是中国所有学校的归宿,但十一学校思考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工作思路与路径,可以供每一所学校借鉴”。因此,“十一学校能否复制”其实是个假问题。十一学校不可复制也不需要复制,所以,“能不能复制”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样,任何学校学习十一学校,都不是为了成为另一所十一学校,而是让本校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好。每所学校的历史传统、资源设备、师资生源不一样,但是不影响每所学校基于本校条件比原来走得更远。因此,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向十一学校学什么?它的哪些方面能够学习,哪些方面又无法学习?如何认识学习十一学校的价值? 二、向十一学校学什么和怎么学 关注个体,尊重每个师生的价值,创造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是任何一个政府/学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然而,为什么十一学校做了最“基本”的事情,却焕发了最有新意的生命力?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太特殊了,还是因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很难容得下一份返朴归真的教育? 答案在教育之内,也在教育之外。教育之内,教育改立蔚课程改革进行了那么多年,都只是在枝节上做调整,没有在其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上动真格。教育之外,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世界前所未有的丰富,而偏重经济发展却导致全社会精神世界的极度空乏甚至品位向下拉齐。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使得教育在很多时候迷失方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十一学校做的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最有颠覆性,这份意义多少显得悲壮。于是,向十一学校学习便成了当下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可能突围的一条路径。那么,到底学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还教育以本来面貌。 把人还原成人,未必一定是精英教育才能做到,而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面貌。帮助每个人做他喜欢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做到最高的程度,这是教育应有之义。 1.向十一学校学什么 一是重塑教育理想。“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义底色的,而不是日复一日总是苟全于现实主义的泥潭当中”。做教育,必须要有理想,因为教育以培养人为它的根本任务。而培养人的活动,是个不断超越当下、指向未来的理想状态的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是在超越现实中展开的。尽管教育价值有其普世性的一极,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它却只在另一极上成为现实。当年,陶行知做乡村教育,梁漱溟做平民教育,都怀揣着改变中国现实的理想。如今,高手云集的十一学校教师队伍,较之于其他学校的师资水平,他们的最大竞争力不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荣誉,而是理想—做真正教育的理想,他们为了改变中国教育、创造中国未来而聚集一处。 二是秉持人性立场。统揽十一学校的各种愿景表述和行动展现,其办学的根本立场是基于对人及人性的理解。学校对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