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大学教育没教的两件事——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素材.docVIP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大学教育没教的两件事——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大学教育没教的两件事——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素材.doc

大学教育没教的两件事——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同学: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大学在制度性教育下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   第一,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观察、欣赏、沉思、体会”之中?一个没有能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对自己的“存在”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四年或七年大学生涯,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难有空间自己对自己检讨、探索、深思。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至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宵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大学教了你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   “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 “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拼。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365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   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道,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他真是这么说的,老天,而且极其严肃。   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要有所理解。   第二,大学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   读过加缪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70人中只有4个,比例很低。2003年,我因为“非典”暴发而重读这本小说。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暴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做。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作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忱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   加缪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缪的文学教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cz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