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及概念 20世纪中后期,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生命科学跨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mRNA的表达情况不能直接反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蛋白质有自身特有的活动规律,如动态修饰、加工、转运定位、结构形成、代谢等,均无法从基因组水平上的研究获知。蛋白质构象病更难于只靠DNA序列来解释。 蛋白质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生命活动,只有蛋白质才能动态反映生物系统所处的状态。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 (1)蛋白质组(Proteome ):蛋白质组是澳大利亚学者Williams和Wilkins于1994年首先提出,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proteins expressed by a genome,即“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2)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指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新兴科学,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份、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 1. 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修饰(表达蛋白质组学) : 2-D电泳、色谱技术 2. 蛋白质的序列和高级结构(结构蛋白质组学): X-射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电镜二维晶体三维重构技术(电子晶体学)。 3. 蛋白质的胞内分布及移位(细胞图谱蛋白质组学): 确定蛋白质在亚细胞结构中的位置,通过纯化细胞器或用质谱仪鉴定蛋白复合物组成等。 4. 蛋白质的功能模式(功能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与蛋白质及其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手段 (一)蛋白质表达模式研究技术:2-D电泳 1.1975年,Patrick OˊFarrel发明了二维凝胶电泳。 2. 操作 (1)等电聚焦电泳 (2)第二向SD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双向电泳凝胶经染色后蛋白呈现二维分布图: 水平方向反映出蛋白在pI上的差异 垂直方向反映出它们在分子量上的差别 差异蛋白质点鉴定 蛋白质表达模式研究流程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手段 (二)构象解析技术 实际测定具体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X-射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电镜二维晶体三维重构技术(电子晶体学)。 X-射线衍射分析:最成熟和最有力的方法。 2. 通过氨基酸序列去辨识和预测出其决定的三维结构 (1)用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计算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2)通过对已知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找出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关系,总结出规律,用于新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预测。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手段 (三)蛋白质序列测定 1. 英国科学家Sanger测序(20世纪50年代)。 4. 20世纪70年代,华裔学者张瑞耀提出的有色Edman试剂——DABITC,使手工测序技术更加灵敏可靠。 5. 对2-D胶上的点进行测序:将蛋白质转印到PVDF(聚偏二氟乙烯)膜上,然后将膜片放入测序仪的反应室中进行Edman降解。 7. 蛋白质C端测序: C端测序的重要性:为PCR扩增出某一蛋白的完整基因提供合成C端引物的重要依据;以及为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鉴定提供关键的证据等。 (1)最成功的方法是在Schlack早年提出的异硫氰酸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发展出一些新的偶联和裂解试剂,配合用HPLC对乙酰内硫脲氨基酸(TH)的鉴定,该方法才得以较快地发展。目前已有自动化C端测序仪,能常规地进行6-8个残基的C端顺序测定。 8. 质谱法用于蛋白质顺序测定: (1)必要性:DNA顺序测定解决不了翻译后加工所导致的氨基酸残基的修饰问题,Edman降解不能解决N端封闭肽的测序问题,而质谱法能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2)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快原子轰击质谱(FAB质谱)能准确确定的分子量达到数千。相继发展的串行质谱可以把FAB得到的分子离子进行再一次惰性原子轰击,使肽链在不同部位断裂从而得到一组片段的质谱信息,使多肽顺序测定得以实现。 (3)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电喷雾质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电喷雾质谱测定分子量的准确度可达万分之一,主要优点是可与HPLC仪实现液质联用,因而能使一个蛋白质的酶解产物在得到HPLC肽谱的同时得到一张精确的肽质量谱。 飞行时间质谱能对分子量达30万道尔顿的分子进行准确质谱分析,误差率可精确到十万分之一,该方法一个显著的

文档评论(0)

wq6403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