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生物体遗传本质的长期过程中,“基因”一词的提.docVIP

在人类探索生物体遗传本质的长期过程中,“基因”一词的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人类探索生物体遗传本质的长期过程中,“基因”一词的提出无疑具有标志性作用,它既是众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自然结果,也是遗传学研究中又一个起点。“基因”提出的过程同样也是人类对遗传学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整整一百年后,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其中包含的科学哲理仍然能令人久久回味。 “基因”(gene)一词是丹麦科学家威廉·路德维格·约翰森于1909年创造的,到现在已满一百年。今天,基因这一原本只是在遗传学领域使用的科学术语已经“出了象牙之塔”,“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著名话剧导演苏民在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一次访谈节目中就讲过一件趣事。有人在端详他一番之后,说他真像他的公子濮存昕。他笑着反问道:“难道基因会倒流吗?” 基因不仅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谈话资料,而且还因为与产业结合而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2008年9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先生的专访时说:“在10年前没有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时候,棉铃虫泡在农药里都死不掉。自从我们实施了棉花转基因工程后,棉花不仅抗虫害能力增强,而且产量也提高了。因此,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紧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 尽管基因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当年约翰森如何创造了基因这一科学术语,即使在遗传学界,知道的人恐怕也是不多的。而要搞清“基因”一词的由来,还要从人们对遗传的认识过程谈起。 父精母血 遗传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生物通常都能繁育在形态和生理等性状上和自己基本相似的个体。然而,亲代是怎样把性状传给子代的呢? 人们对高等动物交媾和生殖现象当然是早就熟知的。但是在古代,当人们完全不知道生殖作用是精子和卵子两个细胞结合而成受精卵的过程时,对遗传现象只能有一些臆想的假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混血式遗传学说”,就是把亲代个体的血液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认为子代个体是双亲血液混合的产物。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精液是高度纯化的有生命的血液,它传递遗传性状,这些性状在以后各代都不会分离。我国有所谓“父精母血”的说法,这里的“精”指的是血液之精华。《三国演义》第18回“夏侯拔矢啖睛”,说的是曹操大将夏侯在战场上左目中箭后将箭带眼球拔出,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遂纳于口内啖之。 按混血式遗传学说,一个黑色动物与一个白色动物的后代一律是灰色,以后各代亦然。这种观点延续了两千多年。用“血”来表示遗传载体的习惯甚至一直流行至今,尤其是在日常生活语言方面,如血统、血缘关系、混血儿等等。 “精子里的小人” 1677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人类和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精子。1761至1767年,德国的植物学家科尔鲁特在进行烟草属种间杂交实验时证明花粉为生殖所必需。1827年,比较胚胎学的创始人贝尔首次描述了人类的卵子。1838至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在知道了对许多生物来说精子和卵子是亲代与子代间唯一的物质联系之后,科学家关于遗传问题的考虑就全部集中到精子和卵子上面。令人惊奇的是,这一物质联系真是细若断丝。人类的卵子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却只是直径仅为0.19毫米的极小球体;精子的体积和重量比卵子还要小很多很多,并且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形成受精卵。人们不禁要问:亲代究竟把什么通过精子和卵子传给了子代?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斯瓦姆默丹作理论推定:生殖细胞内含有由微型化器官构成的成体缩影,发育过程只不过是其逐渐长大而已。1695年,另一位荷兰学者哈茨奥克根据这一推定而画出了“精子里的小人”,至今还能在一些中外遗传学教科书中见到。这种“预成论”一直盛行到18世纪。人们在光学理论上很容易证明他们所声称观察到的结构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了显微镜的分辨力, 是绝对不可能的。同时,它与胚胎学的观察也完全不符:胚胎发育并不是结构已经完整的各个微型化器官的逐渐长大,而是成体结构逐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8世纪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用实验证明鸡的卵内根本不可能有“预成的”鸡的缩影。 微芽 18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莫培兑指出,“预成论”不能解释双亲传递给子代的性状都发挥作用,“预成论”也完全没有解剖学的根据。他于1744年提出设想:生物体的器官不断产生着各自的“微粒”(particules),这些微粒随着血液最终集中到生殖细胞,受精卵发育时,这些微粒分别发育为身体的各个器官;双亲相同器官所产生的微粒相互之间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这一思想为达尔文于1868年所接受,并正式命名为“泛生论”。达尔文另用“微芽”(gemmules)一词代替莫培兑的“微粒”。 众所周知,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对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但遗憾的是,他倡导的泛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