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BE2013 口头报告 S2-2
在锗硅虚拟衬底上生长掺杂应变硅的结构研究
邵渊敏 蒋最敏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邯郸路220 号 200433
硅基磁性半导体一直是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功能材料,因为它在高度发展的硅基电子技术
的基础上开辟了自旋调控的新领域。早在2005 年,实验上就在锰离子注入的硅中发现了室
温下的铁磁性,而且居里温度高达400K[1]。而在 2008 年,我们实验室也尝试了在低温下
(200℃)生长掺铁硅薄膜[2]。但是对于硅基磁性半导体的磁性起源依然存在着很多争议,
因为掺杂磁性原子不但会待在硅晶格的替位或填隙位,还可能与硅原子反应生成硅化物,这
使得研究在硅中掺杂磁性原子变成一个复杂的课题,所以很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还是处于比
较模糊的阶段。
在这个复杂的课题中,有关于应变对材料的结构和磁学性能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然
而,无论是形成硅化物,还是在硅晶格的替位或填隙位掺入磁性原子,都不可避免地会在材
料内引入应变,而应变的产生无疑会改变掺杂原子和硅原子的间距,从而改变材料的结构以
及磁学性能。2008 年,Yabuuchi 曾经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3.3%的横向应变就能使得
硅中锰的形成能降低0.1eV[3]。后来他们还研究发现应变能增强硅中的MnSi1.73 纳米颗粒的
铁磁性[4]。但是,就我们所知,有关于应变对硅基磁性半导体的结构和磁学性能影响的实
验研究到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就准备通过用锗硅虚拟衬底调节硅应变的方法,来研究应变对于硅基磁性半导
体表面形貌和结构影响。我们首先在硅(001)衬底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制备了锗硅虚
拟衬底,方法是:先在450℃生长250 纳米的低温硅层来吸收点缺陷和线缺陷,然后在550℃
生长了300 纳米的应变驰豫的锗硅合金层(含锗20%)。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我们发现
表面粗糙度控制在1 纳米以下而且通过计算拉曼光谱(激发波长325 纳米)的硅硅峰和锗硅
峰的峰位 (图1),我们发现表面附近锗硅应变的驰豫度达到了98%。
然后,在此衬底上,我们分别制备了应变和非应变的多层掺杂(铁或锰)硅薄膜,结构
如图2。为了生长出平整的表面,我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生长掺锰和掺铁的多层膜。对于
掺锰的多层膜,我们在200℃生长多层膜后原位400℃退火5 分钟。从拉曼光谱中,我们发现
无论是应变(图3 (a))还是非应变(图3 (b))多层膜,刚生长完样品中,MnSi 相都在硅
结晶前就已经形成了。而当样品在氮氢混合气体中600℃快速退火2 分钟后,硅完全结晶,
而且MnSi 逐渐转变成MnSi1.73。而且有趣的是,即使是在非应变的样品中(图3 (b)),Si-Si
-1 -1
峰(518.5cm )偏离了520cm ,这说明了锰硅合金的形成在使得硅中产生了额外的张应变。
而对于掺铁多层膜,我们直接在400℃生长多层膜。然而,从拉曼光谱中可以看到(图3(c)),
无论是应变还是非应变多层膜,我们都没有发现有铁硅合金相产生,而且在非应变多层膜中,
没有发现和掺锰多层膜一样的应变产生。
参考文献:
[1] M. Bolduc, C. Awo-Affouda, A. Stollenwerk, M. B. Huang, F. G. Ramos, G. Agnello, and V.
P. LaBella, Phys. Rev. B 71, 033302 (2005).
[2] W.F. Su, L. Gong, J.L. Wang, S. Chen, Y.L. Fan, Z.M. Jiang, J. Cryst. Growth 311,
2139–2142 (2009).
[3] Shin Yabuuchi, Eiji Ohta, and Hiroyuki Kageshima, Jpn. J. Appl. Phys. 47, 26-30 (2008).
[4] Shin Yabuuchi, et,al. , Phys. Rev. B 78, 045307 (2008).
27
MBE2013
文档评论(0)